朱晓静 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国内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科技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第一大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需求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并给国家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近年来,我国的税收管理环境不断规范化,为了推动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国家也为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身税务管理水平的不足以及风险防控机制的缺失,导致其所面临的涉税风险不断增多,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严重的还会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运营。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当进一步规范自身的税务管理,构建完善的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提升涉税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涉税风险。
随着当前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费用的占比也在有序升高。充足的研发费用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条件,企业在日常的各项研发工作中,研发费用必须要符合企业的费用总额在销售总额中的比例限额,依据企业的销售收入额度来对研发费用的占比进行确定,销售额越高所占据的比例越小。[1]许多企业会将其他产品的成本费用归入到研发费用之中,以此扩大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并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定条件,但研发费用占比过高可能会导致涉税风险的增加。
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评定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目前是由科技部门与税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进行,依据相关的专家对企业提交的资料进行联合性的审查,再由专家提出有效的意见。但专家在审核的过程中仅仅凭申报材料来进行评定,可能与实际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审核的时间与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时间存在不衔接的问题,如果企业高新技术资格认定存在问题那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税收政策优惠,导致企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如果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三年复审无法通过,或者无法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要求,就需要取消企业的高新技术资格,还需要对之前的税款进行补缴,倘若应对不及时则会直接造成一定的涉税风险。
当前,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首先,某些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没有对销售收入进行严格的区别和划分。在总账和明细账的制作中没有将收入分为高新收入和非高新收入,对相关业务的核算也不够详细,随意性较大。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避免收入确认问题会有针对性地设置高新产品收入项目明细表,从而来正确判断其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或者高新技术服务所产生的收入。其次,有些高新技术企业可能会将主营业务收入直接作为企业的总收入,并未将企业的其它业务收入纳入到总收入的范围,给纳税申报处理带来一定潜在的风险,不利于企业进行正常的纳税操作。
最后,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通常会虚增销售收入,且交易的真实性无法判断,以此来获取市场份额,增加客户的信任度,但收入的虚增会直接影响到税收的申报,进而引发一定的涉税风险。
随着国内税收优惠力度的不断升高以及税务征收管理的不断规范,高新技术企业在税务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也在逐渐增多。虽然政府对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有所增加,但许多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和条件过高,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还无法达到税收优惠申报的条件。例如,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给高新技术企业的纳税带来的一定的优惠,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申报门槛过高,流程过于复杂,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为了达到留抵退税的条件,降低企业税负可能会出现虚报骗税的行为,如果税务机关审核不够严格,很可能会给国家带来一定的损失,这类行为的发生也会直接导致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的增加,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占比的不合理以及费用归集的不规范很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一定的涉税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日常的高新项目管理过程中就需要加强企业项目预算管理,规范研发费用支出流程,将研发费用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首先,各类项目的预算包含了项目开发支出以及各个阶段的支出预算。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强化企业项目的预算管理,对企业中的预算开支与实际开支之间的差距进行充分分析,这样将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年度研发费用的核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能有效确认其研发费用是否依据加计扣除的方式来开展抵税。[2]其次,企业应当进一步规范研发费用的支出,不可将不属于研发费用的其他产品成本归入到研发费用之中,也不可利用违规手段来抢占市场份额,获取客户信任,或者以此来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评定的条件,以防审核过程中漏洞被发现,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税务负担,造成一定的信用损失,同时,企业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进行费用的确认和归集,有效降低后续纳税申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涉税风险,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认定时间与税收优惠备案时间存在无法衔接的问题,导致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无法及时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而在三年的复审后往往有许多企业的资质审核不达标,会出现资质取消而补缴三年税款的情况,严重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税务机关、有关部门和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共同采取措施来改善这一不良现状。首先,科技部门可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评定改为逐年评定审核,每一年的年审过后就向税务机关进行备案,税务机关可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应对突发情况。[3]其次,如果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对各项收入和研发费用管理不够规范很可能在复审中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改为年审后税务机关可依据实际情况及时和科技部门进行沟通,督促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补缴滞纳金等相关涉税风险。因此,各方应当共同努力,强化沟通,积极做好备案。
对于当前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确认不规范而引发后续税收风险的问题,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加强对会计处理规范化的重视,有效避免相关涉税风险。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在会计处理过程中需要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对会计处理和收入确认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强化控制力度,防止财务人员操作过于随意性而出现某些漏洞,为后续的纳税申报埋下隐患。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将高新收入与非高新收入区别开来,严格按照规定为各个项目核算设立专门的明细账,正确进行收入的归类,防止收入确认类别的混乱,从而影响到后续纳税的申报和缴纳,有效降低涉税风险。最后,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加强日常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日常会计处理和相关交易操作,杜绝关联交易,确保交易的真实性,防止企业为了达到高新技术资质标准或者税收优惠目的而出现收入虚增或者乱造收入额等现象,避免给相关的纳税处理带来阻碍,影响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信用。同时,企业总收入确认不仅要将主营业务收入纳入到总收入的范围内,还需要将其它业务收入归入其中,避免税务机关在审核过程中发现问题,给企业的纳税带来一定的影响,或者使企业遭受一定的罚款损失。
近年来,虽然政府对高新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有所增加,但部分税收政策享受的门槛和条件过高,尤其是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导致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无法达到优惠的条件,无法降低企业的税负,部分企业还会采取其他违规手段来满足优惠条件,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改善:一方面,企业组建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深入了解和学习留抵退税政策,严格杜绝虚报留抵税额等违规骗税行为,防止出现涉税风险。同时,提升内部税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做好有效的纳税筹划,合理利用税收相关政策,最大程度地为企业降低企业税负。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管理层应当加强税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强化监督管控力度,形成监督制衡机制,制定严格的税收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税收管理操作,明确划分人员的权责,使相关人员按照规定有序进行,防止税务管理不规范而引发的相关涉税风险。
当前,为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国家对其税收和各方面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操作管理的不规范企业可能会面临着多方面的涉税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税务管理的内部管控,强化项目管理,严格规范收入确认,合理规划研发费用,在了解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规范税务管理操作,有效降低涉税风险,提升企业税务管理水平,保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