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筱岑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
公立医院作为由政府直接设立且坚决执行国家管控医疗价格的医疗机构,有着非营利性属性。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公立医院所获得的政策扶持、财政拨款逐步减少,再加上市场上民营医院规模逐步壮大,造就了如今医疗机构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所以,对于公立医院而言一定要积极拥抱市场经济大环境,主动防范各方面的金融风险,确保金融风险危机得到有效规避,从而将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保障公立医院的金融效益。
目前公立医院的资产负债水平存在逐步上升的态势,而且对应偿债务的偿还能力却在逐步弱化,这一表现直接造成公立医院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下降,意味着医院的偿债能力不断走低,早已跌出公立医院的警戒线[1]。此外,部分公立医院采取的资金筹措手段合理性不足,将许多短期资金投入到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方面,导致短期债务偿还压力剧增,形成了负债偿还风险,久而久之会形成更严重的医院债务危机。
一直以来公立医院还存在收支不平衡的情况,长时间的财务赤字导致医院对资产性风险、债务性风险的抵御能力不断下降,逐渐呈现出三种发展形势:其一,如果公立医院运营出现亏损,则意味着部分自有资产正逐步被亏损侵蚀,随着自有资本总量的不断减少,那么在自有资本在公立医院的资产结构中的比例便会下降,反之负债资本比例则会上升;其二,资产负债比偏高且达到警戒临界值时,将会出现财务危机;其三,公立医院在运营中存在亏损,则会影响之前留存的收益和固有资本,导致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如果持有者权益赤字太过严重,意味着公立医院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如果公立医院的资产流动性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停滞,则代表医院现金流严重不足,会造成资金正常运转不灵,无法维持现有的经营活动。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表现:其一,公立医院购置的物资过多,由于患者数量的下降而出现大面积库存,致使货物周转变现的时间拉长。而且公立医院对应收账款的催收效率不高,坏账金额不断增大,严重影响了资产流动性;其二,公立医院的非流动性资产占医院总资产的比例太大,形成了对流动资产的挤压,这种资金配比不合理的情况会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经营[2]。而且从非流动资产结构来看,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偏多,但这部分资产的回收期会受到经济效益表现的影响,所以一旦效益不佳便会存在资金浪费的情况,导致资金周转更加困难。
公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还会因为筹资、投资等方面的行为带来负债风险,或者是对外承担过错赔偿、被执行诉讼与裁决、进行不当资金交易等事项,都有可能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倘若负债最终转变为现实债务或是赔偿义务,同样会造成资产损失,带来债务危机。
宏观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公立医院金融风险出现的重要原因,其中包含社会发展环境、医疗卫生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经济体制环境等等。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全面推进,医疗服务水平也在不断上升,民营医院规模逐步壮大且基层地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前往这些医疗服务机构接受诊疗,也就导致公立医院的市场占有份额不断缩减。此外,金融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医院购置的医疗设备成本以及医务人员的薪资水平都在上涨,所以公立医院在贷款方面逐年递增。再加上医改后药品价格的下调,可支配营收降低,均无形中加剧了医院的金融风险。
公立医院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金融风险,而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实际上也提升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性。公立医院在筹措资金、项目投资等方面对金融风险的关注不足,并未综合考虑所有风险进行决策,进而因为决策失误而出现大量坏账、呆账[3]。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对无形资产的配置失调,影响到公立医院的资金稳定性及流动性,加剧了公立医院的金融风险。而且,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治理并无太多深入研究,所以未能构建完善的金融治理体系,致使对金融风险的治理效果不佳。
许多公立医院在运营中并未针对财务制定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在实践中也未将金融监管和风险治理进行结合,无法形成对工作人员行为的有效约束,导致资产完整性屡遭破坏,最终诱发金融风险。
要想实现对公立医院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必定要密切关注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其中包含医疗市场环境、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扶持走向以及社会医疗供需关系等等。如此一来,公立医院基于市场与金融定位,把握国家政策法规倾向,便能制定更科学合理的金融管理制度,主动适应外部宏观环境的发展规律,形成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作为公立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还要主动制定出面向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根据市场环境的动态化表现因素第一时间进行调整,进而提高公立医院处在不同金融环境下的风险应对能力。除了要求公立医院紧随宏观环境变化提高适应能力以外,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也需要提高入职门槛和做好必要培训工作,保证财务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养。同时,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也是防范公立医院金融风险的关键保障,才能保障公立医院有序经营,实现长远发展。
首先,公立医院的财务部门需要对资金借贷项目作全程监管,确保公立医院的借贷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有效防范公立医院借贷行为中法律方面的风险。对公立医院展开自我调查期间,需要统筹规划借贷中的融资方式,保证负债期限与融资效率的安排科学合理,优化公立医院借贷与运营的关系,有效防范公立医院的金融风险。
其次,持续追踪公立医院各个借贷项目的金融风险,对金融风险指标实时监控,评估医院各个阶段的现有资金流量和对借贷的偿还能力,以量化数据去调整公立医院的资产结构,不断降低医院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在公立医院的借贷项目中,要构建资产管控体系,避免资金使用无节制地浪费,同样能逐步提升医院的偿债能力[4]。
最后,在对公立医院资金加强管理的过程中,财务工作者需要结合医院的未来发展走向对医院投资进行规划,相关项目作出决策前,需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立足公立医院的医疗业务及市场份额展开分析,从而给出详细且合理的投资计划,保证资金利用率达到最高。
一方面,深入分析当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运营水平、债务偿还等多方面规章制度与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的标准,另一方面,立足公立医院的真实发展情况,制定出面向运营投资、资金分配等经济活动领域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形成健全体系。同时,针对资金流向、投入配比等设定不同层级的防范控制标准,结合指标完成度,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定,确保事前、事中及事后均能做到金融风险的全过程防范预警。此外,还要基于公立医院可能诱发金融风险的所有事项执行应急预案,确保金融风险危机来临时能从容应对,将损失降至最低。
在公立医院的金融管理领域,决策属于关键环节,同时决策的合理与否也是诱发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换而言之金融风险的发生和带来的危害程度,与公立医院的金融决策有直接关系。所以,公立医院的决策者与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持续优化金融风险应对手段,各部门做好信息共享与协调沟通工作,还要立足公立医院的发展实情,对潜在的风险因素展开调查,从市场决策、项目决策方面展开研究,综合考量资金投入、成本回收、运营时间成本等因素,给出最合理的决策方案。经过多个部门集思广益完成的方案,能将金融风险降至最低[5]。
公立医院制定的财务制度以及遵循的财务工作守则,一定要基于相关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才能保证财务核算程序的规范性与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杜绝因为财务信息的失真而造成的财务决策失误情况发生,抑制金融风险的出现。针对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公立医院必须要加大对金融风险的评估力度,对其中潜藏金融风险的环节展开全程监督。对于公立医院而言,除了要致力于防范金融风险以外,还要科学分析财务管理工作发展形势,唯有了解金融监管方面的制度、环境、目标、发展等,才能制定出符合公立医院实情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保证医院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实现长久发展。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大环境下,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对于公立医院而言如今更需要自谋发展出路,对资金的使用与投入不能再走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路。面对目前公立医院存在的应偿债务未及时偿还、收支不平衡、资产流动性降低以及其他金融风险,要求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中既要提升自身对宏观环境带来的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也要积极制定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构建金融风险决策系统、建立财务监督与内审机制,认识到唯有强化资金管理与防范金融风险,才能推动公立医院的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