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021-11-22 07:28刘光辉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群体心理健康

刘光辉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点问题,并且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深受广大高等教育从业者及学生家长的关注及重视,尤其是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受伤的事件频繁发生,因此需充分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1]。与此同时,体育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积极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真正意义上做到主动沟通及广泛交流,增强学生合理释放情绪的能力,还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层面的影响也较为深远。鉴于此,从大学生体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及质量提升角度考虑,本文针对“大学生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概述

当代大学生年龄普遍处于17岁至23岁之间,此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基本完成生理层面的发育,但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再者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具备积极向上及乐观阳光的心理特征,学生具备一定的主动学习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能主动自如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对于未来的生活始终抱有向往的心情。然而,从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来看,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自卑、抑郁、焦虑及无法自主控制自身情绪等,甚至发生因心理健康方面问题出现伤害性事件。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课程相结合,改变学生心境,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由此可见,采取合理的方式,加强大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非常关键。

二、大学生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分析

(一)控制自身情感

通常,高校体育教育是以体育运动技术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主要是将日常运动过程中学习的动作进行连贯,逐步形成完整的技术动作,而在这个技术动作形成过程中往往需要历经几个阶段,包括动作定型期、动作变形期及动作形成期[2]。再者学生机体素质不同,其动作形成至定型所耗费的时间及精力也不尽相同,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自主控制机体肌肉,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更需要合理控制自身情感,即不因动作定型时间长短或快慢产生骄傲或者气馁的情绪。由此可见,将大学生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能增强学生自身情感控制能力。

(二)增强交往能力

由于体育运动技术学习期间,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因自身机体素质差异或者难以深入理解技术讲解内容,产生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特别是部分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其技术动作理解速度较快。再者具体教学期间,教师无法面面俱到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成效,主张通过培养学生骨干的方法,向理解能力不足或者机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提供指导,不止极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更明显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学生技术动作交流的自信心[3]。同时,学生个体不同,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解及体会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期间可能呈现出个性化的动作表现。而通过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够使学生理解个体差异,促进其在交往过程中更好的理解与尊重他们,进而提升其交往能力水平。

(三)树立价值观念

除指导学生快速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外,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兼顾“育人”的作用,尤其是大学阶段,是学生个体人生观及价值观迈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意味着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处于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普遍心理状态带有青春期的叛逆,不具备成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差强人意[4]。因此,将大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教学形式的应用优势,即生动活泼,丰富心理教育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良好的个人品质及道德意志。

三、大学生体育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分析

如前所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从整体教育水平提升角度考虑,有必要重视大学生体育教育融合心理健康要点的把控。总结起来,具体要点如下:

(一)打造教学氛围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相关高校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侧重于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综合考虑体育教学及心理健康教学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促使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的目标。例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类体育知识讲座,举办体育文化节等,利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及宣传活动等手段,帮助大学生群体了解及掌握更多体育知识,拓宽其知识范畴,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能提升其个人心境,以达到促进其心理健康长远发展的目标。此外,日常教学期间,综合考虑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及兴趣偏好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二)调整教学内容

通常情况下,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案设计均无法脱离教学材料的支持。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相关高校必须谨慎挑选体育教材,综合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包括性格、兴趣偏好、表达方式及沟通形式等,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自身体育基础及机体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尽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内容调整,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例如:针对体育基础较好且机体素质较强的学生,教师以巩固其基础为前提,侧重于向学生普及竞技技巧及理论知识,即在具体教学期间不得忽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而为获得满意的教学成效提供有效支持。

(三)革新教学模式

有研究资料显示,体育运动是释放不良情绪及缓解心理压力的主要方法及有效途径。由于大学阶段学生群体人数众多且性格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客观上要求相关高校提前组织课堂调研活动,统计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侧重于激发其学习热情及积极性,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项课堂教学活动[5]。例如:在具体教学期间,教师不得停留于简单的理论知识及运动技巧教学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默契,树立其团队协作及互帮互助的意识,大大提升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将体育理论与实际生活间相互联系,尤其是大学生学习压力及就业压力较大,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作用,放松身心负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能力水平。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探究,认识到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能帮助大学生群体控制自身情绪,增强人际交往及团队协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世界观,再者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丰富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因此,相关高校需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的开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组织大学生群体广泛参与各项户外体育活动,创设健康和谐的户外体育运动环境,进一步减轻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群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