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陈亚平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板块,是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项目学习”是一种通过项目、任务或课题帮助学生学习的方式,非常适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运用。
围绕我校“乡土情怀,英才气质”的办学特色,我准备围绕家乡名人,带领学生开展系列综合性学习研究。海安一直有崇文重教之风,名人辈出,学习资源丰富,开展家乡名人学习研究,也拉近了学生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容易产生认同感,生发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众多海安名人中,我首先选定魏建功先生作为研究对象,他在语言文字研究、音韵学上的重大贡献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家乡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生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的,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而把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个项目,由各个学习小组认领、承担,既增加了操作性,也保证了参与率。
魏建功,一开始学生对他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有极少数细心的孩子发现《新华字典》上有他的名字。我们研究他的什么?学生在学习之初,需要对他有个大概的了解。
导引课上,首先引导学生开展第一轮交流,学生发现:魏建功,海安西场人,可谓集大成于一身。他推行国语,参与文字改革,主编《新华字典》,研究音韵、书法、篆刻,影响力大;他一生勤奋,关心青年进步和成长,爱国爱党……在他的身上,如此丰富的资源等着学生去研究。接着,下发讨论表,开展头脑风暴。最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自身的研究能力在一番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五个子项目:求学之路、汉字改革、主编《新华字典》、音韵改革、家国情怀。
基于项目,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注重学生的身体感知,其学习的方式要能兼顾到每个儿童的发展与认知,让每个儿童找到参与的“入口”,与学习活动产生直接对话。学习小组成立之时,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要将成员进行适当调整,既要考虑到每个成员的个体特征,在小组内形成互补,还要兼顾到每个小组实力的均衡。由此,全班学生根据子项目形成了5 个学习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三个4 人合作小组。每个大组精心设计子项目的任务清单、分工安排、评价量规表,内容包含:小组名称、任务名称、任务承担人、任务起止时间、任务完成组内评价等内容,旗下的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选用组员认可的方式开展研究。
选定主题之后开始探寻之路。每个大组的负责人根据本组事先的分工组织大家开始学习。这一阶段,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经验、方式,开展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学生收集资料后,每个小组先将资料进行初步汇总,再在大组中进行分析整理,将其归类。
第一大组在探寻魏建功的“求学之路”时,小组成员通过网上搜索、阅读图书等方式摘抄下他的求学旅程,小组内交流后并进行补充、汇总,然后以表格、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学生不是简单了解了魏建功的求学旅程,还探寻了魏建功求学之旅中接触的人、事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走上学术研究的影响。
而第二大组在研究魏建功对编纂《新华字典》上的贡献时,负责人根据大家对这一内容的初步了解情况,重新将组内成员分成4 个小组,分别从 “历史背景”“编写原则”“编写过程”“意义”四个方面让大家分头去研究学习,然后删减、提取、汇总,拟出魏建功当时在编辑时从艰难摸索到最后成功的过程。
此探寻过程,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如何通过上网查、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及采访、资料统计等方法,还提升了汇总、删减资料及提取信息的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精研音韵千秋业,国语推行不世功。”这是世人对魏建功的赞语,可见他对中国文字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魏建功其人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一阶段,将要着重梳理他的成就,并思考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小组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各有不同:
“在查阅魏建功求学之路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从不知‘五四’的我对那段历史有了了解,人们还在旧思想中不愿改变时,而魏建功则成了新思想的弄潮儿。”
“当翻开‘无声老师’查阅某个字的音、形、义时,脑子里跳出的是魏建功爷爷夜以继日写出的一篇篇编辑计划和改革方案,原来对于我来说,枯燥、抽象的文字此时犹如幽深的大海一般,有着许多奥秘吸引我前往。”
“音韵是什么?或许我还不能准确地概括,但我从一年级一进校就学习的汉语拼音与它有关,我们现在都讲着的普通话与它有关。特意在网上看了看魏建功的《古音系研究》,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让我感觉到音韵学的博大精深,十分敬佩他的学识。”
……
在研究过程中,魏建功的文学修养、文化底蕴、文化理念从不同层面以不同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在阅读、感知、探究的过程中浸入语文的世界中,语文的情怀慢慢彰显。
研究魏建功就会发现,家国情怀贯穿他的整个人生。文字改革、音韵研究正是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的体现,也是对祖国文字的爱的延伸。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被他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震撼,被他那种矢志不渝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熏陶,油然而生的敬佩使他们在心中也埋下理想的种子,孕育着民族精神。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各小组对自己所负责的内容有了比较多的认识,最后的总结交流是将前段时间各小组的一个个散点化、碎片化的知识勾连起来,让大家对家乡名人魏建功有更全面的了解,也是对这次项目学习成果的反馈。
每个学习小组在综合整理好所学习到的知识后,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述。他们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从内容到言语表达甚至到肢体语言都在不断地磨炼,最后五个人以讲述、演讲的形式用最佳的表现呈现了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收获。
这样的讲,唤醒了学生的言语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言语能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积极的言语交往实践中提升了言语品位。
在讲的基础上,魏建功的形象一点点在学生脑中勾连、成形,在心中形成自我的感知。他们通过小报、名片设计的方式呈现了这一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立性、新颖性得以体现,孩子们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
有人说,写作是一种文化的诠释,是一种语文素养的综合展现。家乡名人的项目学习在上述的长期学习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写作就是水到渠成,学生以“我心中的英雄”“我崇拜的人”“魏建功爷爷我想对您说”等为题,写出了魏建功的成就、影响、人格,也在生动的语言文字中抒发自己的情怀。写作,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字,全面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它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课堂模式和学习方式,挖掘了教学的资源,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潜在的智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魏建功先生的研究性学习,培育了乡土情怀,更培育了语文情怀。魏先生对文字、音韵、书法等的执着,深深感染了学生,让他们心中语文的种子埋得更深,将来也一定长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