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白马涧小学 孙 丽
学生碰到写人记事的题目,总觉得“无话可说”,习作素材匮乏,这恐怕是多年来困扰作文教学的难题。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走出“无话可说”困境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要观察。”我常这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每天若能发现一点,你就是智者。”一开学,我让大家在作文本的扉页中,工工整整地写上三句名言:其一是“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其二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其三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旨在使大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切人和事时时刻刻都在运动变化着,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人和事;观察人和事物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要周密细致,找出他们的各不相同的本质属性;要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动人之处。
教育学生要做有心人,不要浮于生活的表面,要“沉”下去,否则就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车站送别留下的“背影”,让朱自清先生因此留下了传世名篇。出自同一个道理,语文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周密细致地观察生活,冷静思考,从而发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话题。可见,写作的题材、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依托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南宋学者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便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课文就是让学生模仿的例文,具有示范作用。我常这样激励学生:“在书本中,每天若能得到一点感悟,你就是天才。”
课文中的人、事、物都取材于生活,而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则透过作家的视角,通过作家的笔触刻画出来。其实,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刻画。因此,我很注重通过语文课文中的一篇篇范文来引导学生写作。亦如,《掌声》一文,作者以回忆式的语气,写了一段自己上小学时的经历。一个脚有残疾的女孩英子,她内心非常自卑。一次,学校新来了一位教师,她对学生不太了解,课上就让英子上讲台讲故事。英子内心纠结了一番,最终同学们鼓励的掌声给了英子勇气,她一瘸一拐地走上讲台,讲完故事,又走回座位。这次的经历,让英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开始微笑地面对生活。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不断地引导学生,其实有名的作家,他们的文章也都是取材于平常生活中的小事,取材于身边的所见与所闻,而非全都是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身边平凡而又有意义的小事。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写作教学服务,我们必须抓住实施新课程的契机,切实改变阅读与写作教学隔离或脱节的不正常现状,把“毛”附到“皮”上去。同样,学生通过学习范文,找到了自己习作的来源。
老舍先生说:“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录下来。要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我提倡看、读、写相结合,每人备有“生活读书笔记本”,可分类记述,线条粗一点也无妨,如分为人、事、物、景、感、理……每天记什么,记多少,无硬性规定,平时老师只作“友情提醒”,只鼓励、督促,不检查,亦不批改。
其实语文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对“写作”做出了这样的建议:“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这实际上给语文教师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这种作文教学新理念同样指导我们,要引领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教师首先要摒弃狭隘的写作教学定式,改变单一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而构建作文教学大平台。作文应与社会、生活同步,范文教学与作文同步,观察、读书与动笔、积累同步。把作文教学的过程演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察、自读、自思、自求、自得的综合性学习过程。我坚信学生只要不断地吸入时代的活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过不懈的磨炼,就一定能写出有血有肉、感情真挚的好文章,达到从“无话可说”到“滔滔不绝”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