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 金 震
黄宗羲曾经说过:“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质疑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认知的蜕变和升华。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耳……”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善问。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的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课文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提炼,犹如一篇课文的“眼睛”,往往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蜘蛛开店》讲述的是一只蜘蛛因为无聊寂寞,开了一家编织店,最后开店失败的故事。我出示课题后告知学生:这只蜘蛛很特别,不但会织网,还会开店呢。学生眨巴着眼睛,都很好奇,我随即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蜘蛛开的商店卖什么东西?来了哪些客人?蜘蛛在开店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通过对课题质疑,进而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能使阅读带有更加浓厚的趣味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
每一篇课文,都有给人思考回味的空间,这就是课文空白。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课文空白,给自己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讲的是松鼠和小熊因纸船和风筝成为好朋友,后因一点小事闹得不愉快,最后又是纸船和风筝让它们俩和好如初的故事。作者给学生留下了很多情感空白,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想象:两个好朋友吵架后,每天都会为对方折纸船、扎风筝,可都不愿意放起来……它们整整难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假如你是这只小熊,你会想些什么?假如你是这只松鼠,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跳出文本,深切体会到了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友谊。这样的补白训练是行之有效的,能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书籍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思维能力提高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时候,教师必须给学生先做好示范,让学生在示范中感受什么是提问,应该怎么问?
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画杨桃》里,学生读到:“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我实时抓住“严肃”提问:此时,老师的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这是理解整篇课文的一个关键问题,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更加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纷纷举手提问:“同样的杨桃,为什么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老师为什么反复提问,反复让学生观察,而不把道理直接说出来呢?”“为什么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通过研讨,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让他们明白了课文所包含的道理:看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我们要尊重别人,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教师在给学生示范提问以后,应该给学生提问质疑的机会。在放手让学生进行质疑训练的时候,要选择好质疑的话题,这个话题要尽可能地小,如果话题一大,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是在进行质疑,但是这样的质疑在内容上会很宽泛,效果也会很空洞,很容易使质疑变成一种形式。
学生自读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散文《竹节人》后,我让学生说说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学生一下子像炸开了锅:竹节人是怎么制作的?怎么玩的?为什么课文最后要讲有关老师的故事?……学生的问题较有针对性,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质疑,应该是具有针对性、深刻性的质疑,适宜从最细小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开始,引导学生质疑。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最重要的是学会提问题。”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教会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课堂上的“真学”。让语文老师携起手来,让质疑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