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涵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关于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学者提出我国竞技篮球主要依靠三级训练体系为国家篮球队、青年国家队输送人才,我国小篮球运动的发展对我国篮球事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三级训练体系中的第一级模式中应注重完善小篮球培养体系。(刘文亮,2019)[1]。
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一直采用传统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即基层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网”体制。这种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国家队输送大量可塑之才,原因是集各家资源于一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政策倾向(闫军,2009)[2]。
承办各类级别的体育比赛是我国体育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而监管各类赛事和各项体育运动还做得远远不够,应积极实现由承办体育比赛向管理体育项目转变,体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不断进步的竞争环境、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以及蒸蒸向上的人才培养环境。(李同彦,2007)[3]
学校化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体育后备人才在普通学校内即进行文化学习也进行运动训练,这一模式下的青少年人才很难获得篮球等级证书,只能参加体育普通高考,致使升学路径受限。社会化模式指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或各自家庭自行投资的一种培养模式,许多家庭选择自费培养孩子至海外接受篮球训练和熏陶,目前已有不少成功案例。(贺新奇,2014)[4]。
群众参与人数、资金设施基础和体育人才基础的薄弱导致整个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体系受伤,体系内的成员都会受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严重影响篮球人才的培养(黄优强,2014)[5]。
缺乏运动员生源致使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力不从心,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转型,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追求美好生活成为每个家庭最为关心之处,体育竞技系统培养后备人才重身体锻炼轻文化学习成为多数家庭的诟病之处,致使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缩减(倪欣,2009)[6]。
由于政策支持不足、编制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和学历不足形成的障碍,导致教练员与运动员这两类重要的资源的交流和配置不畅。体教结合型球队培养出了大量极具天赋的篮球运动员,但具有高水平运动经历和专业训练经验的高水平教练员十分稀缺,地市级体校的优秀教练员大多因为不能妥善解决事业编制问题而无法进入重点中学执教篮球队(张宁,2013)[7]。
我国篮球运动员的选材的理念观点陈旧落后,主要以静态综合分析为主,缺乏动态综合分析,也缺乏对个体特殊性的比较,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也是导致后备人才选拔困难的重要原因。篮球运动员在专业技能和人格精神的成长与成熟过程中,对训练的高度重视而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影响了运动员心智的发展(李海涛,2020)[8]。
体制改革缺衡不及时、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认知把握不准、经济分配不均影响教练员积极性、青少年人才培养缺少专业科学技术的辅助成为影响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制约因素(王守恒,2013)[9]。
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受制于政策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和观念因素,父母家庭的观念是决定因素,多数父母不认同运动员的未来出路,而实际上专业运动员的出路解决仍是大问题,多数家长唯读书论,轻体育之路。外国运动员小学时训练用过的场地已经远远好于我国国内大学球员所适用的场地设施,专业的训练方法更是如此(蔡美燕,2011)[10]。
注重从小篮球联赛发掘具有天赋和潜力的儿童、青少年篮球苗子,并三级训练网之间的体系构架桥梁,彻底形成举国体制下以三级体系的竞训选拔、以小篮球赛事体系的赛事选拔的二元互动人才选拔模式(刘文亮,2019)[11]。基层体育部门职能作用需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把体育局从其他部门分开,恢复县(区)级体育局的独立职能(黄优强,2014)[12]。
在小篮球运动推广的过程中,要构建三位一体的联动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社会执行、市场助力这三者的作用,并形成以“兴趣”为核心的理念,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育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实施不同的训练计划和教学方案。同时搭建篮球明星与小球员之间交流的平台,开展各类球员训练营,让小球员在在大球员身上获得鼓励,形成榜样的激励作用(韩重阳,2018)[13]。
派送优秀运动员出国学习和聘请具有较高水平教练员的人才培养战略一定需要坚持,注重将运动员送往欧、美等国家的更高层次的联赛中进行锻炼,参与大型比赛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吸收先进篮球理念,并将理论结合于实践操作中。社会力量要参与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赛事的建设,帮助更多青少年有赛可比,有平台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和曝光度。加强青少年篮球培训基地的建设,建设基地,培养教练员(贾志强,2020)[14]。
广东省篮球运动兴旺的原因在于搭建了有效、连贯的篮球人才培养梯队,广东宏远篮球队逐步发展壮大,最根本的是因为广东青年队(即宏远二队)为一队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一队每赛季都会从二队挑选有潜力的小将跟随一队训练。“举省体制”是对广东省篮球运动发展最好的诠释(黄小华,2010)[15]。
河南省一直沿用各级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各类级别的比赛较少,球员的锻炼机会不足,同时河南省各地市只有针对省运会各年龄段的篮球队,没有任何人才梯队,场地设施配备不齐全也是制约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林克明,2010)[16]。
省内后备人才接替不及,人才资源不断流失已成为当前江苏省篮球队及各篮球俱乐部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江苏省专业体制篮球后备人才贮备量低,后备人才专业训练不足、训练规模不大、训练质量不高(余绍,2020)[17]。
我国竞技体育思想长时间处于“奥运争光”的思想引导,但篮球项目发展呈现难以取得优异成绩,很多省市不愿在篮球项目上投入过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援,有部分甚至不培养篮球项目的运动员,这一系列原因重创了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三级训练”体系。由此导致了湘、豫、皖三省众多极有天赋的篮球人才由于缺乏专业的科学指导而错过快速成才的最好时机。进而导致了我国这13亿的人口大国在国际大型赛事上出现人才断档的窘迫局面(张勇,2014)[18]。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得出,针对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模式研究,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基层(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模式,“举国体制”下的这一类培养模式为我国篮球国家队和青年国家队输送了大量的可塑之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有学者认为21世纪以来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模式体校及其替代模式、学校化模式、社会化模式。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影响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体制不健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篮球人才选材不科学、培养的人才缺乏科学锻炼以及大多数家庭不看好运动员未来的出路解决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场地设施不足、超强度训练扼杀了大多数篮球后起之秀,尤其是青少年女子篮球。对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路径与对策问题,许多学者认同将教育与体育系统重新组合,发挥体育与教育的协同作用,即体教融合的核心输出,也有部分学者持相左意见,即将体育部门剥离,充分发挥体育部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体育部门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与培养。笔者主张将更多有才能和天赋地篮球运动员送至欧美等篮球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思想和经验,借鸡下蛋。我国不同地区,篮球青训和各人才阶梯存在较大差异,东北地区和我国沿海地区以及北京等发达地区篮球水平较高,西北和内陆地区较弱,不过这一类问题的壁障正在逐步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