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探究

2021-11-22 07:16方晓玲
小学生 2021年4期
关键词:归类对折思维能力

⦿方晓玲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思考、合作交流,从而掌握和理解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数学思想和技巧。在过程中利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使其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出现思维僵化。为此,现阶段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善于启发,激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建立基础的学习行为,启发学生在各科学习中的思维意识。数学学习本就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启发式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一些简单的教学活动,如让每个人拿出一张纸,先用圆规、剪刀等工具制作一个圆,然后组织学生将裁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然后打开,接着在对折打开,多次重复,然后打开观察纸片上的痕迹有什么样的特征。经过学生们认真的对折打开后发现“多次重复对折打开后可以看到纸片上有很多折痕,而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而且多次的对折总能将圆的两半完全重合。还能发现所有的折痕都是相等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习惯,才能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接着教师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充分的发挥思维的空间,通过主动阅读思考折在书中怎么说,交点又是什么,在寻找的过程中很快就能学到想要的知识。通过组织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的纸片很快也会发现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课堂一直是学生自己在寻找、在发现,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不断地用眼睛观察,用手实践、动口去讨论,积极主动的寻找结论。

二、巧设问题,引导思维前进

一个好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就要设计好问题。必要时可以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问题串。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前进。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节时,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予以引导,促进学生融入课堂。如“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喜欢整理数据的,对于各类东西进行归类等。咱们班一共有**人,男生**,女生**,诸如此类的事情大家有尝试过吗?”学生们经过思考,有人回答:“我们家一共五口人,男性有3人,女性两人,念过高中的有三人,读过大学的有两人。”有学生说:“我们家有猫生小猫,一共8只,我发现生下的小猫里面纯种颜色的有6只,杂色的有两只,我更喜欢杂色的小猫。”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说着自己的发现。教师此时组织一下课堂的纪律:大家都回答得很好,这就是最为基础的统计知识,根据不同的特征将一些事物进行归类,那么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去探索更多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学生们受到表扬,每个人都会异常兴奋,在课堂上也会积极的展现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统计方面的问题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如“大家可以在回家的途中将观察到的一些东西进行归类,然后说出自己的归类理由。”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爱上课堂。

三、及时总结,巩固知识结构

数学思维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不断的训练、反思和总结来锻炼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停下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类和总结,针对一些难度大的知识点重复性的讲解,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进行一些知识点的讲解时可先要求学生对上节课讲过的重点和做过的经典例题进行回想,并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借助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思考来解决。也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做错的题目进行及时的联想和类比,找到彼此的区别和共同点,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比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探索较为简单的问题,如1、3、5、7之间的规律。在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寻找规律时,教师诱导其探索较难问题的规律,如与简单方程联系的数字、与几何图形有关的规律等,并试着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发展其思维能力。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并将根据学生的总结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使学生能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数学水平及拓展其思维能力。

四、结语

数学学科本就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并重的学科,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自主思维的习惯。本文从几个角度探讨了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猜你喜欢
归类对折思维能力
好玩的纸
数列易错点归类剖析
指尖陀螺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万有引力问题的归类分析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