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木
(福建省石狮市永宁中学,福建石狮 362700)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而数学核心素养既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指导。在实际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逐步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在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提升其综合素质[1]。
数学抽象是数学思维发展的一种形式,是学生认识数学本质的一种重要思维体现。生活是形象的、真实的,也是有趣的,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2]。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促使其不断进步。
例如,在教学“幂函数”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上课前可先将购物过程中蔬菜重量和支付钱数之间的关系,粉刷正方形墙面过程中边长与油漆消耗量之间的关系,正方体水箱盛水量与边长之间的关系,以及骑车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数学常识写出函数表达式。当学生写出函数表达式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说出表达式的共同点,并以此抽象出幂函数概念,讲解幂函数的性质。在结合生活实例学习数学知识时,学生的心情十分放松,能在高效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形成数学抽象思维,为深度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问题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就是问题,其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问题教学法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推理,并能够在推理中掌握某一知识点[3]。
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一上课便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够自主说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分裂次数和个数的关系吗?”学生结合学习过的生物知识点,将几组数据表述出来。然后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情况,继续提问道:“分裂了10次之后,细胞数量一共有多少呢?”学生自主思考并展开推理,还有学生将数对写在纸上进行推理。之后,教师引出指数函数,并通过上述例子带领学生一起推理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在问题教学情境中,学生喜欢思考问题,因此,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逻辑推理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将能力培养作为重点进行了强调。基于此,教师都反思了个人课堂教学过程,并且尝试了创新,希望营造出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氛围,提升其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够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其组织课堂活动,以促进学生在情境中提升建模能力,进而使其更加高效地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4]。
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后,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某地通过植树改变环境的事例讲述出来,并以此设计问题:“2014年和2016年的种植树木的数量分别是2万和2.2万棵,每年增长的绝对数量的定值为a,问2020年能不能达到3万棵?”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并且假设出模式后建立模型,当解答出模式后再重新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和检验。当学生掌握了等差数列这一模型后,教师便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应用此模型快速解决问题。在情境中建立模型,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和建模能力都会随之升高。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直观想象力欠缺。鉴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注重对学生直观想象力的培养,并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此促进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翻书的动态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观察到书的边缘与桌面的位置关系。在学生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将各个点标有字母的长方体展示出来,并将侧面的对角线连接在一起,使之思考这条线段与对面平面的位置关系。这时,学生会立即展开想象,并将“平行”回答出来。教师随之鼓励他们进行证明并开展教学活动。在多媒体辅助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直观想象力也逐步提高。
在课堂练习、作业及考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经常出现各种错误。计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一种,教师应注重计算教学活动。对比法是一种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手段。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讲授计算知识点时运用对比的形式,以此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不等式”内容后,高中数学教师将最值问题与不等式知识点联系到一起,促使学生学会利用不等式求解最值。当解答题目“已知2b+ab+a=30,求解函数的最小值”时,有的学生先利用消元法用b表示a,然后再求解函数的最小值;有的学生则是利用基本不等式的知识点,先将“2b+ab+a=30”转化为“2b+a=30-ab”,然后利用计算函数的最小值。在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出题目后,教师再将两种方法分别呈现在黑板上,鼓励他们进行对比,并使其重点掌握自己熟悉的一种解题方法。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又重新分析和认识了两种方法的解题过程,而且数学运算能力也随之提升了。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能力既是社会人才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数学教师在课堂中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数学本身就是与数据打交道的一门学科,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离不开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探究式教学方法则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突显其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5]。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探究活动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和分析数据,以此提升其数据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内容时,教师可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等概念讲解给学生听,然后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究抛掷硬币过程中正面及反面向上的次数和比例。很多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会将小组各个成员投掷的次数、出现的正反面的次数及计算出来的比例按照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在整理数据过程中,很多学生发现“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频率越来越相似”。随后,教师借助学生实践探究的结果引出频率和概率的概念,促使学生掌握随机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在探究式教学环境中,学生在正确理解概率意义的同时,提升了数据分析能力。
一言以蔽之,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下,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引入课堂,以此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备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在数学课堂上会表现得更加主动,其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也会得到迅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