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春辉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甘肃武威 733399)
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通常蕴含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如民间风俗、传统化学、古代医学、哲学思想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都能成为当前化学教学的素材。因而在具体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具体应用相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专业的知识,还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熏陶。
在高中化学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哲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化学教学的本质。例如,类似正逆平衡、氧化还原、酯化水解等反应都能充分呈现出对立统一的规律;化学反应的速率影响因素通常能形象地说明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元素周期表针对事物变化过程中引起的质变有力论证了其发展规律;SO2、O3、Na2O2、Cl2及活性炭可以使有机色素发生褪色,其本质不同但现象相同[1]。
除此以外,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层次与功能结构、特殊性与普遍性等辩证统一的哲学思维,都在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哲学理论在两汉经学、先秦子学、隋唐佛学、魏晋玄学等哲学史上都能找到相应的化学学术观点。例如,伏羲八卦图就明显彰显出对立统一法则。也就是说,高中化学的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相关化学物质及物质变化规律,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了解,以此使学生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看待、分析与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其根源进行深究会发现,其通常蕴藏着和谐的文化基因。“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孔子、孟子、荀子所代表的儒家追求的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目前,受急功近利及消费主义至上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酸雨肆虐、臭氧层空洞、雾霾侵袭等危机不断出现,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威胁,更衬托出“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的价值。
对于高中化学而言,特别是“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这两个模块,都是以和谐思想为指导的。其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和谐的思维理念,还能使学生把控好和谐的发展规律,自觉关注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2]。同时,传统文化还能够对化学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行正确评价,让学生辩证、深刻地看待技术、科学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课堂导入通常对整节课的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将关注点充分集中在教师的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带着兴趣进行新知识的探究[3]。课堂导入的形式通常是极其丰富的,且各有所长。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故事、诗词等方式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能充分激发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还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时,教师则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们知道古代的炼丹术吗?(2)古代的炼丹家葛洪曾经提出了丹砂烧成水银,积变形成丹砂,这体现了什么样的化学原理?(3)炼丹术的功绩之一就是促进了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的产生,那么,你们知道黑火药是怎样配制的吗?此时,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化学课堂的导入中,以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钻研及主动学习相关化学知识,从而使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且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通常课堂教学质量就会得到保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既能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打破其思维定式,从而使其学习到更丰富的化学知识。
将传统文化融入化学教学中时,首先,教师需注意把握传统文化的运用时机,要根据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找出传统文化融入的契合点。基于此,化学教师需掌控自然而然的教育契机,抓住合理的教育时机,可以在讲解、练习、过渡、实验等环节,通过成语故事、实物图片、谜语俗语、诗词文章等不同形式,适当、适度、适时地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使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位学生的心中。另外,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意志消沉、钻牛角尖、被动学习、投机取巧时,教师也可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化学教师需注重传统文化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化学教师通常认为高中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中,只是通过教学大纲讲解相关的化学公式、实验原理,以确保学生取得好成绩,却很少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等进行渗透。
其实,将传统文化融入化学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化学教师在课下应积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并浏览一些与化学学科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相关的传统文化,在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课本外的相关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通常对化学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化学实验的实施需遵循科学性、安全性原则。高中化学中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促使学生有效理解与掌握相关化学知识,让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作风与求真务实的态度。
目前,大部分高中学校因为教学条件、实验设施等因素的限制,通常是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学生观看,学生基本没有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仅通过课本,无法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就对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化学知识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时,认为化学实验的操作存在较大的危险性,不愿意主动操作实验性,无法体会到实验操作的趣味。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将实验课开展的目标、过程及使用的设备、注意事项等告知学生,并在设计实验时,积极融入与其相关的传统文化,以促使学生有效理解实验开展的原理及过程,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让其充分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从而使实验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可知,化学知识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在课堂上对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进行讲解,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与化学有关的传统文化,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趣味性,从而使化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