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梦月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体魄是青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存在运动技能过于竞技化、教学内容过于统一化、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化以及学习评价过于刻板化等诸多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①。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就成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贯彻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长期以来,很多人只是将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这是对体育功能的狭义理解,体育的育人功能才是其最本质的功能②。诚然,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而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发展学生良好的体适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但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所倡导的精神、原则、道德等内涵的理解以及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锻炼学生意志,健全学生人格也是高校公共体育功能发挥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在肺活量、爆发力、速度、耐力等素质方面,全国范围内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也显示:现代疾病和青年人缺乏体育锻炼相关③。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基本功能,体质健康主要体现在良好的体适能方面。体适能也叫体能,指人类为适应自身生活需要,所应具备的应付各种体力活动的能力。高校体育课程通过各种教学设施和锻炼活动,对人体自身的协调性、灵敏性、平衡性、反应、爆发和速度等各要素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以发展学生健康的体适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体育文化素养由一个人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不仅仅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和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④。如果说增强体质健康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基础功能,那么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则是其重要功能。一方面,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体育课通过体育健康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学生的体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公共体育课通过体育团体、竞赛活动,让学生融入集体、遵守规则、理解精神,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等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
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品质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需求越来越重视,但与此同时,社会的竞争压力也日益剧增,在面对挫折和困难前,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整体水平偏低。面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呈逐年增长趋势现状,很多高校解决这一问题只是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来干预,很少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去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众所周知,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而且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显然,高校公共体育课能为学生心理品质的培育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和有效途径。
有效教学,即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活动具有定位、定性作用,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在实践教学中,有效教学十分强调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课堂管理)的有机统一。与一般的教学活动相比,公共体育课作为一项偏户外性、群体性、实践性的动态教学活动,其教学的有效性更容易受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影响。为此,本文以为,“友爱”教学环境、“友趣”的教学方法以及“友益”的教学内容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对于公共体育课堂有效教学而言,“友爱”的教学环境是先决条件,其主要内涵有以下几层含义:其一,学生个体对于体育课要热爱,受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倡导,诸如“健康第一”“全民健身”等号召,作为公共选修课,学生根据自身需要以及兴趣爱好选修体育课,对所选体育课应该要感兴趣,要有积极性和活力;其二,教学的物理环境要舒适,与一般教学活动相比,公共体育课受天气、场地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场地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学场地是否舒适,活动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三,在教学的情感环境方面,有效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爱,体育活动是需要团体成员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友爱才能使得课堂进入良好的互动。学生之间的友爱是体育课堂赋予凝聚力的关键,有爱的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赋予凝聚力的保障。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友趣”的教学方法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公共体育课中运用“友趣”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其内涵如下:其一,教学方法要合适,即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方法;其二,教学方法要有新意,当前公共体育课太过重视体能以及运动技术学习和掌握程度,多以灌输-接受教学为主,讲解-示范-练习居多,使得课堂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有效的体育教学要突破固定的结构模式,急需创造富有个性和新意有趣的教学方法;其三,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针对性,一方面要勇于突破传统体育课严密、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贴近时代要求,满足学生需要,适合学生发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关注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当前公共体育课呈现出“身顺心违、活泼不足、情绪压抑、兴趣不高”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学内容的“友益”性,其主要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身体健康需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公共体育课最为基础的功能,因此有效的体育教学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满足学生的生理健康的需要;其二,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在阳光体育、健康第一的大背景下,学生选修体育课不再仅仅只是单一的完成课程学分或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对体育锻炼的热爱,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丰富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体育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更加直接有效的融合,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其三,教学内容要促进学生的情感需要。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空着脑袋来上课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此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而且要善于重视和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为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发展的需要,高校公共体育课有效教学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实现最优化,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高校学生更好的获得知识和技能。在我国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自身的各个课程更应该引起重视,各个高校也需要不断地对自身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课堂活动的安排,课堂内容的开发上进行优化和创新。
1.优化隐性育人环境
隐性课程是指课内外间接地、内引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教育的影响因素。在“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个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要充分发挥隐性课堂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友爱的课堂环境不容忽视,作为一节课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要营造一个友爱的时空环境,可以从运动场地的标语,宣传栏等入手,要让运动场地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块角落都能尽情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一些小的标语会让整个运动场地环境变得温暖甚至改变人的心情,从而营造了一个友爱的课堂环境。
2.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教学场地是否舒适,活动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提高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的主要诱因,能够推动学生自主意识的有机生成。因而优化高校的体育教学设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购买齐全的体育器材;二是体育器材的合理利用、整体协调。保证教学环境场地空气流通,采光性好等。
3.优化人际环境
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和情绪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很喜欢这位教师,很大程度上也一定很喜欢这一门体育课程,在课堂上,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锻炼,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友爱的教学环境,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课堂氛围才会和谐,教学活动开展的才会更加顺利。
1.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在推行健康第一理念背景下,教师应将生本原则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相结合,以健康体育为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体育课堂自然应将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它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锻炼的主阵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公共体育课堂中主动自觉,去感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感,体验体育课程所带来的乐趣,提高体育素质和人文素养。
2.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要做到有趣、有效的学习,首先应该将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应该打造他们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多的与学生建立互动,开展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活动。其次培养他们的自主锻炼健身意识,达到除了喜欢这门课,更喜欢这项体育项目。因此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应让学生学到更多实际知识,通过有趣的课堂方法打造一节有趣的理论课程,应减少之前体育课上以竞技为主授课形式,更应该多的灌输给当代大学生的是终身的锻炼理念,友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增强,使得他们在智商和情商同步发展,更好的投入专业课的学习。
3.加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习不能从零开始。有趣和有效的关系是相互促进,是一种良性循环过程。具体做法教学方式要多样。教师做到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改变传统教师角色,课堂上树立学生自信,把学生看做一个独特的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不能将学生以统一打包的方式灌输式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更好的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培养他们独立自信的人格,发展自己的个性,完善独立的人格。
1.重视体育与健康结合
“健康第一”的思想强调了体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使得“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体育学科有了紧密的结合点。使得素质教育不再是口号,真正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心理素质方面提高。而其中身体心理健康素质是处于基础地位,是硬件。高校公共课程内容选择需要以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转变学生之前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向“培养者”,强调“自我教育”“自我概念”,更加注重自我的培养。体育教学内容要多样化,这种多样性不仅来自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的多样性,也源于身体练习的多样性。不仅要有室内外的体育内容诸如田径、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而且还需要设置像瑜伽、健美操等这样终身体育内容的运动项目,给予学生更多体育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再仅仅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掌握合理的健身方法,维持和健身服务,真正做到终身有益的教学内容。
3.开发创造性的体育教学内容
人的成长规律一般有“求学期”和“创造期”。大学期间正是我们发挥创造的最佳时期,要改变以往的运动型教育,主动培养他们在体育公共课堂的创造能力,具体应该表现在一堂课不仅仅是老师在上面教,更要注重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另外,更加注重对体育大、中、小学的衔接问题,遵循学生心理及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知识技能的认识特点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特别是在情感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需要。因此也要鼓励学生去创造性的开发贴近他们生活、喜闻乐见的内容,让他们在团结合作竞争中进步成长。
注释:
① 杨伟,张韧仁,赵丽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0(35):149–150.
② 周叶中.高度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N].人民日报,2021–04–09(007).
③ 周怀玉.未来高校体育教师必备素质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
④ 陈轩昂.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