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雪静 贵州师范大学
陀螺运动是古代就在我国各地彝族、佤族、壮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普遍深受喜爱的一种运动,在云、贵、湘、桂等省份开展的较为广泛。因各民族地区的陀螺玩法不同,对其的称谓差异颇多,如“打地螺”“抽地牛”“赶老牛”“打抽地陀螺”“老牛抽地螺”等。苗族陀螺运动在中国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具有很强的体育发展应用条件。
李艳平、戴念祖《浅说陀螺史》依靠大量的史书资料进行考证,世界上许多文明的历史遗址和地方都曾经多次发展并出现过这种陀螺。文中针对中国陀螺的主要历史文化的起源和早期的实际使用情况分别做了简单的理解和浅探[1]。张选惠(2014)主编《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写到它是一种集自我抵抗力、技巧性和可操作性、趣味感等多种素质于一体的大型竞技、综合性的球类体育运动,它对于体育器材、竞争场地等的品质要求较低[2]。文展在《白裤瑶“打陀螺”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中主要说明“打陀螺”在中小学体育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被成功地引入,大多数中小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有效的锻炼了身体,培养了中小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促进了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了我国中小学传统体育课堂[3]。
陀螺运动大致可以分成五个阶段,分别为萌芽、发展、兴盛、衰落、修复阶段。主要根据制造其所需的零件材料和制造工艺来进行确定。
陀螺运动被普遍认为是目前中国一项较为古老又融合了少数民族的民俗运动,最初的发展史可追溯至史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3]。根据考古资料的统计表显示,距今6000年前的位于中国山西夏县西阴村附近的一处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遗中曾经多次发现并出土了一批类似石制的正方形陀螺,而在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的中国河南辉县仰韶地区的彩陶石器文化早期遗址里亦已陆续挖掘和发现多次陶制的方形陀螺。2010年现位于河南洛阳市五女冢村,在龙山遗址考古发掘物中出土了一种石头型陀螺,石陀螺最初很有可能是由一种石头上的木块经过人工打磨加工等得以形成,优点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缺点之处是整个过程耗时费力。在大陆石器时代以及新的陶器文化时期,出现了用这种黏土原料通过手工捏造烧制的方式进行加工或者烧造才能制作而成的陶制小型陀螺,其优点之处是方便打磨制作,缺点之处是易碎不耐用。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下,其表现形式单一。
夏商周鼎盛时期青铜是考证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年代,青铜在夏商周鼎盛时期已经发展成了稀有的一种金属。中国最早关于中国陀螺的古代汉语文字和发音记录,出现于后魏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中,当时的中国陀螺被当时人们普遍称之为“独乐”,与当时中国这个现代传统陀螺的汉语发音相近[4]。此阶段的陀螺机械制作和工艺得益于现代人类机械和冶金工业技术的进步,金属刀具在陀螺机械制作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
“陀螺”这一古老的中文名字正式出现于《帝京景物略》一文,这一时期中国技术发展出现了巨大变革,由“手捻发动,拂袖加速”,改为“利用绳子拉甩加速发动,鞭子子抽加速发动和再加速的方式”[5]。场地也从桌上的一个圆盘之中,改为了更大的圆盘。随着工艺机械和铸造工具的不断进化,现代陀螺铸造工艺材料也更加丰富多彩,比如金属骨质复合材料、玉石等。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逐渐衰弱,文化的不自信导致多数人主张要把中华传统和文化铲除遗弃并完全西化。后来,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运动(包括陀螺)在中国几乎彻底破坏,陀螺远离大众视野,陀螺这种传统文化体育运动也已经不再被普遍地所提及,是陀螺演进的最低潮[6]。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思想。陀螺体育运动由于健身保养、丰富社会休闲娱乐的功能,被纳入优秀中华民族文化之列。中国的运动场域广泛,各个地区所用陀螺的材料、体积、尺寸及其大小千差万别,比赛的具体组织形式以及游戏规则各有所不同。因为存在差异,使得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难以有效推广和普及。云南省民委、体委在保持民族民俗独具特色的基础上,借鉴传统的现代运动和体育竞赛的方法,制定了统一的陀螺竞赛规则[7]。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中学青少年技能体育赛和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育运动会上,陀螺表演运动被国家提名并作为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8]。
陀螺运动在贵州以黔南地区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最为著名,因此该地被称为“中国陀螺之乡”。瑶山瑶族乡地处贵州南部荔波县,全乡110平方公里,总人口5600人,其中瑶族人口2700人。这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醇厚古朴的民族文化。瑶族人从相互击中石头逐渐演变成集智慧、技能、竞争、娱乐和群众精神于一体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在贵州不少地区,它已经成为当地各类学校开设的体育项目。
为了能够有效保证陀螺在运动过程中维持速度与平衡,就需要对陀螺自身进行不间断的多次抽打。抽打的速度越快,人们付出的精神和体力也就越多,锻炼效果也就越佳,所以对通过使用陀螺进行运动的人群具备较强的健身作用。对于治疗腰椎、颈柱等慢性颈椎疾病也有一定的心理防护和辅助治疗意义。
自从2002年陀螺这个全民运动体育项目深入到全国少数民族的群众运动会之后,发展走向了新的规范化、科学化。它不论是我们的一种业余爱好,还是体育竞赛的强烈需要,陀螺运动都能够为人营造最突出的闲情逸致、雅俗共赏。
目前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自身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发展的相对比较滞后以及外来文化的流行,造成少数民族的自卑与精神失落感。陀螺可促进体育运动爱好者之间互相学习交流,逐渐唤起并建立一定的精神依赖和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归属,进而能够通过各种各类体育娱乐活动来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与社会主义自信。
陀螺的运动在我国民间很普遍,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民族性和象征意义。它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追求更加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统。2006年教育部将“瑶族陀螺民间竞技”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是对陀螺的充分肯定,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陀螺运动来源于中国民间,需要我们不断推广使其走向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不移的走社会大众化的道路,只有通过大众的广泛认识和积极参与,才真正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陀螺运动的大众生存与健康发展。
现阶段陀螺的引入与普及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陀螺的健身功能。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真正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标,这才是陀螺运动最实际、最基本核心的作用。
陀螺运动如果要想更快地被社区和人民大众所正确认识和接受,必须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其自身所具有的娱乐性和趣味度。将更新奇、更有趣的休闲文化元素在整个陀螺运动中融入并进行开发,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陀螺运动若要走上更高层次的平台,被更多的世人所理解和接受,竞技化是陀螺运动进一步发达到较高层次水平的必经之路,通过各种竞技性质的形态来展示,当代人们能够更加正确去理解。竞技化可以促进陀螺技术水平,扩大陀螺交流者的人数和地区范围。如果陀螺运动需要得到普及,竞技的道路必然是不可忽视的。
陀螺运动这项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从距今5000年前的古老河姆渡时期,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个王朝,都可以寻觅得到它们发展的足迹。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中国云、贵、川等省区均已形成了良好的人民群众基础。自1995年陀螺比赛项目第一次入选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后,陀螺的运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陀螺式传统运动因为它的制作简便、成本低廉、易学容易使用,所以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给人们创造一种休闲逸致、风味雅俗共赏的氛围,对于兴趣较高的年轻人来说,它具有劳逸结合、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各个时代人们之间树立起了共同的精神基础依靠和共同文化归属,进而提高我们中华民族人的自尊、自信和对身份的认同感。
(2)陀螺运动具有重要的民间教育文化价值,体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性、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乡土文明的自然社会人文价值、简单合理易学的自然社会科学性及其继承草根式民间休闲体育运动文化的内在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