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下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

2021-11-22 06:21陈宗杰安江宁
运动精品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体育课阶段

陈宗杰 安江宁

体教融合下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

陈宗杰 安江宁

(广西民族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在体教融合新理念的引领下,促进大、中、小体育课程融合衔接显得更为迫切。文章分析现阶段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现状,认为存在课程内容的重复性高且连续性差;课程目标不明确;学生运动水平与所处阶段差异性较大等问题,基于此,提出相应的策略。

体教融合;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衔接

体育课程在各学段的都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连续的难以脱离的有机整体。随着我国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新理念的推行,如何实现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机衔接问题?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方面,大中小学重复教学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诟病,例如,小学教足球颠球,中学也教颠球,大学还在教颠球,这一系列的教学现状成为我们学校体育教学的笑柄。另一方面,多次的新课改提出的各阶段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多年来的教学结果显示,大中小学生体质仍在下降,教学目标总是不能如期完成或目标太高。因此,如何在实现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下,促进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成了体育课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当前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现阶段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现状进行分析,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衔接提供参考。

1 大中小体育课程衔接的现状

毛振明[1]认为,对大中小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大中小体育课程衔接)即各阶段学科目标与内容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性、连续性,衔接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各学段、各年级的内容难度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准备程度相适应。总的来说,就是上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做准备,从而促进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形成一个整体性发展。如何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这是长期以来我国重点探讨的问题,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合理的、系统的解决方案。我国多次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旨在通过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2]。当前大中小体育课程在各阶段呈现出的主要现状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大学管大学,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缺乏一体化模式,导致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主要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的低级重复[3],致使学生最终到了大学阶段厌倦体育课。在中、小学校就提倡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到了大学阶段还在为此而努力展开兴趣教学。最终学生毕业后,什么都没学好,什么都没学会。其结果是导致社会人才短缺,教学资源的浪费,无形中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2 大中小体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1 大中小学课程内容的重复性高且连续性差

体育课程的具体内容是学生在每个阶段参与体育课所必须学习的。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下降,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发布一系列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旨在推动我国校园体育的发展。在最新的体育新课改中,虽然对各阶段课程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各阶段的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有待商榷。目前各阶段的教学内容雷同已是阻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最突出的是在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主要内容是:跑、跳、投以及一些基本的球类技术动作。在中学阶段在跑、跳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运动项目,比如排球、羽毛球。而大学阶段同样是从跑、跳、投这些基础的开始学习。并且体育教师对学生最大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这本是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阶段)就该做的课程,到了大学的还在进行。这导致学生在十四年的体育运动生涯中都伴随着最基础的教学,并没有达到新课改提出的在大学毕业后学生基本掌握一项或两项运动技能的目标。

新课标没有根据各阶段的特点来统一规定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导致各阶段教学内容安排杂乱无章,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一样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4],这样的情况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同时,由于我国东、西跨度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制于地域性差异、学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学校的具体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新课改下规定地方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并且很多学校受制于经济影响,教学内容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导致很多学生接触的大众体育项目少之又少。

2.2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不明确

青少年体质下降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但这也成为我国面临一项难题。我国2001年开始的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其动因之一也是青少年体质下降。学生体质下降首当其冲的是学校体育教育,体育课程则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而体育课程目标是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转化与具体化,不仅承载着来自学校、社会的殷切期望,而且反映着一个国家的体育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达到预期的体育锻炼效果,在体育教师的引领下,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体育锻炼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在我国各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存在普遍现象是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各自为政,相互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导致大中小体育课程的衔接出现较大鸿沟。

钟丹[5]提出,体育课程的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是根据当前发展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制定各阶段的课程目标,依次递进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培养,使之成为实惠有用的人才。其次,根据学生的体育需求,这需要结合学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体育目标,使更多对的学生在各阶段就能完成该目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再次,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性质,对体育这门学科性质进行剖析,能找到本学科的发展规律,从而能更好的为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2.3 学生运动水平与所处阶段差异性较大

在经历多次新课改以来,在学校体育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近年对于学生体质下降这个问题已经是亟待解决。针对这个问题,目标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能提出实质性解决办法的却很少,这与学生运动水平存在相关性。学生在各阶段运动水平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当前各阶段学生之间的运动水平与学生所在阶段的运动水平不符合,小学没有达到小学要求的运动水平,中学阶段没有达到中学阶段要求的水平,大学更不必说。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中小学与高校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难度。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教育普及程度不及发达国家,加上我国幅员辽阔,且我国学生主体主要是以农村学生为主。而农村受地区间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公共政策价值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城乡之间的学生运动水平呈现巨大差异。

首先,城乡师资力量的差异性是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普遍的现状是很多高校体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并不愿意去农村教学,只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致使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体育老师,学生无法接受专业性的体育课教学。在很多乡镇中小学,因为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很多运动项目没法开展起来。学生到了大学才开始接触一些大众项目,比如足球、羽毛球、排球以及网球等,更谈不上一些现代的新兴项目的学习。这样的水平差异导致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设计的时候面临巨大的难度,而不得不从基础教学开始进行教学。然而这对于少部分在中小学就已经学过基础教学内容的学生来说,感到体育课是乏味、枯燥,从而失去参与体育课的兴趣,而不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培养。

其次,大多中小学校以及包括一些高校受经济条件的影响,相关的体育硬件设施不完善,致使很多运动项目并没有场地开展。在很多学校目前都还出现一些现象,比如几个班学生围绕一个球转以及学生小学阶段上体育课就只有田径课,各种各样的跑、跳、投,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体育课无法开展。在基本的大众项目都不能按课标要求完成的前提下,一些新兴运动项目也无法开展,进而也导致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难度加大。

再次,我国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下(以城市学生为主要突出点),学生面临巨大学习压力,学校、家长对于体育课程开始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小学阶段,家长出于让自己的孩子锻炼身体以及学生的活泼好动,学生能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在课余时间很多学生也参与兴趣班训练。但到了中学阶段,面临升学压力,除了学校的各种文化课程外,很多家长还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报补习班,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变得非常少,周末都是处于学习当中,这一特征在高中阶段最为突出。由于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小学阶段培养的运动兴趣,到中学阶段完全被抹杀,到了大学等于又要重新开始培养终身体育思想。

3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新思路

3.1 大、中、小体育课程的衔接是多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单一阶段的问题,需要各阶段的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各阶段在内容的编排上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需要,从而达到编排的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有重点及在各阶段有针对性,能达到小学体育课程为中学体育课程打牢基础,中学阶段能为大学做铺垫,从而使各阶段的体育课程得到更好的衔接,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2 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课程目标是必不可少,不然会导致所有的体育课程开展都是无厘头。各阶段的目标制定,不应只是考虑该阶段的发展,应长远考虑,到达每阶段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上一阶段是在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因此,各阶段的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应大量进行校级之间的访谈、交流,教育部应建立各阶段教师交流研讨会,以达到各阶教师了解到每阶段教学情况及学生需求。

3.3 受各方面元原因的影响,包括城乡师资力量差异性、体育设施不平衡性及应试教育大环境,致使各阶段学生的运动水平与学生所处阶段该有的水平不符合。因此,构建城乡体育课程开展的平衡性是解决当前各阶段体育课程衔接不顺畅的主要任务之一。首先,应加大城乡学校师资的培训以及体育设施投入,提高中小学及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其次,提高学校和家长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支持力度,培养学生在学习压力重的情况下坚持体育锻炼的思想。

4 结语

大中小学体育课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地域差异、城乡差异而导致的体育教学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也有各阶段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的模糊性影等各种原因,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可喜的是,当下,体育界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有的学者已开始着手对体育教学一体化模式的研究,相信通过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在实现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会有较大改观。

[1]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656-659.

[2]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3]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1105-1106.

[4]罗利,张文杰,蒋达全,等.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相互衔接的瓶颈与问题管窥[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2):147-148.

[5]钟丹.中日两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5):110-113.

Research on Linking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ng Physical Trainingand Education

CHEN Zongjie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Guangxi, China)

陈宗杰(1995—),硕士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体育课阶段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体育课上的“意外”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讨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