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建设机制研究

2021-11-22 04:19郭小东
当代旅游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一体化校企实训

郭小东 陈 青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引言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方式,逐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内容。校企合作模式中,对学生培养目标实现的最好的方式是进行校企“一体化”建设。校企“一体化”建设能够最直接、最有效率地解决校企合作中的相关问题,比较利于协调校企双方的工作和消除校企合作障碍。而在校企“一体化”建设中,最为核心的是机制建设,这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以及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1]。

一 校企“一体化”建设

校企“一体化”建设是指,学校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组建产教联合体,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运作的一种教育模式[2]。

二 校企“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占据主导地位

大部分校企“一体化”建设之初都可以进行简单的合作共建,完成相应的学生培养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校企合作形式就慢慢发生变化,企业参与实训基地运行的积极性降低,校企连接纽带减弱,逐渐由最初的校企双方共同合作,转变为学校一家的独角戏,导致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无法良性、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校企“一体化”建设中,学校看中的是对人才培养的提升作用,缺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足够关注,而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成效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往往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3]。

(二)重形式轻内涵建设

许多校企“一体化”项目,构思简单、目标单一,实训基地功能仅能满足校内教学需求,只能承担校内学生初级技能的训练。项目进行过程中,无法将项目成果进行良好的转化,无法形成具有可复制的建设思路。导致许多学校“一体化”共建项目很多,更多的是表现在文件阶段,真正开展的内容很少,没有挖掘项目的发展潜力,没有对项目进行很好地评估和总结。很多项目在进行过程中,无法对双方的目标进行有效统一,在项目的持续建设中,后期的投入明显不如前期,缺乏对项目必要的调整和跟进,最终,项目建设沦为形式上的合作关系[4]。

(三)实践教学效果不好

许多企业为了保证企业方面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往往将学生安排在一个工作岗位上重复着一个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学生对这样的安排感到厌烦,感觉自己是在重复劳动而不是在学习技术,他们感到并没有通过生产实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对实训效果评价不高,导致参加生产性实训的热情降低,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酒店在进行项目合作的时候过于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把人才培养简单地理解为在工作中学习技能,并没有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个性化的规划,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导师培养制度,或者把导师简单地理解为师傅,以工作目标位导向而不是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在学生培养上,缺乏高度[5]。

(四)教学实施不稳定

在许多合作项目中,校企双方的目标不统一,学校追求企业的良好实践环境,企业追求学校充沛的人力资源,但是企业最终的目标是围绕产品的生产运转,需要获取经济效益。在学生实践环节就表现在,实践教学需要迎合企业的生产需求,从而导致教学实施不稳定。在酒店行业,这种特点尤为明显,导致许多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常常因为企业生产的临时变动而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执行。一些高职院校抱怨合作企业临时改变生产计划从而影响了教学,因而不愿意根据企业生产的变化调整教学,校企双方缺乏沟通,教学不能正常开展[6]。

三 校企“一体化”建设常见举措

(一)校企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为统领

学校与企业成立平台建设理事会和共建共管共享管理委员会,能够实现校企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建立依托实训平台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企业组建订单班,企业可以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建立专兼职教师工作站,聘用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同时校企之间建立议事协调机构,派设专职的协调员,保证校企合作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二)企业实训教学平台为支撑

校企共建实训平台,可以成立各项专门的实训室、工作站、实践教学和培训管理中心等机构,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全覆盖。可以建立企业大师工作站,在酒店储备一批酒店领域内的技能大师,大师参与实训教学的开展和评价,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和应用能力。充分引入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实践教学平台,解决传统实践教学平台低端、功能单一、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为学生实现专项服务技能、运营能力、督导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递进提供支持。

(三)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校企“一体化”项目最终是以培养优质学生为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学生技能提升问题。企业在技能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将企业参加的行业技能大赛与学校参加的院校技能大赛相结合;可以将企业技能培训和学校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将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与学校的实训考核相结合。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多种措施并举,校企资源互补,真正融入到“一体化”建设中。

(四)合作开发实训教学资源为抓手

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和评价标准、生产型教学案例、视频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的场所优势、真实生产环节优势、设施与设备优势、员工的从业经验优势,结合学校教师的授课经验,可以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更加立体。在资源库的使用上,校企共建、共享,实现学校教学效果和企业培训效果的双赢。

(五)社会服务功能为外延

通过培训等方式,将“一体化”建设中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推广。可以共同举办社会培训、送教上门、申请专利等活动,同时可以将企业作为教师的科研基地,孵化科研项目,转化科研成果。教师参与企业的经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共同的社会效应。

四 御冠酒店校企“一体化”建设经验

(一)成立现代学徒制领导小组

成立酒店管理委员会,主要谋划校办实训酒店的定位与发展,协调酒店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酒店主要负责人作为酒店管理委员会委员,参与酒店管理委员会工作。在酒店管理委员会下设现代学徒制领导小组。现代学徒制领导小组,由教学主管部门牵头,具体落实教学实施工作。在学院内部进行了广泛动员,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建设项目中,从而能够与酒店配合无间,顺利工作开展。学院多次与酒店进行磋商,共同制定了酒店导师聘任标准、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课题的激励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及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实践计划、企业轮训岗位群实习计划等。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与酒店双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酒店行业的岗位资格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三个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能力目标。酒店从产业实际出发,为每个岗位梳理相应的岗位工作任务群,明确酒店的目标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梳理岗位核心任务,制定学生学习目标。例如学院在原有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三门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基础上,继续扩大项目化教学的试点面,所以课程的教学项目模块与酒店的岗位工作任务充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的目标。

(三)开发校企融合课程

学院为了更好地参与项目建设,集全院教师的集体智慧,开发了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教学案例来源于酒店经营现实,确保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所需无缝接轨。学校教师前往酒店岗位一线,收集和捕捉课程素材,不断丰富课程的教学资源,与企业导师共同探讨开发适合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四)推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学院与酒店共同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模式,将课堂转移到酒店的经营岗位。分别针对新生开展“一日认知”、针对二年级学生开展“一月跟岗”、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展“一年顶岗”的全院集体酒店实践。在此基础上,酒店管理学院又挑选《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在酒店完成工学交替,实训课程全部在酒店完成,教师参与酒店经营、学生参与酒店工作,在酒店实际运转中完成课程内容授课。例如,学院与御冠酒店共同举办与外教共进晚餐活动,让学生在酒店的实际情境中,了解西餐文化,学习西餐礼仪。在此过程中,外教给学生上了一节风趣精彩又极其生动的现场展示课,收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院选派教师前往酒店挂职,教师主动对接导师,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支“走进课堂能教学、走进酒店能管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以酒店作为科研平台,酒店将经营问题作为教师的横向课题,酒店管理学院教师与酒店管理层一起完成酒店经营目标。酒店导师参与专业课程的学生技能训练,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与酒店导师绩效挂钩,双方共同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学院在夯实教师能力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大量的酒店管理经验,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教学质量。例如酒店管理学院安排教师在酒店担任财务、安全和房务等经营与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在岗位中学习业务能力,在酒店里迎接挑战,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和个人成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题研究的合作上,《酒店市场营销》课程的老师,带领班级学生为酒店完成多次营销策划,用微营销和在线营销的理论,解决了酒店营销工作的瓶颈,为酒店实习了效益,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六)构建“全过程”的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模式,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引入了过程性评价指标。酒店导师参与学生评价,学生过程表现成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期终测评的基础上,增加学生阶段性评价,将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学生对于学习阶段的安排有了更大的自主性,阶段性的评价贯穿于整个课程过程。最终,实现课程学业达标的学生即为岗位能力达标的员工。例如《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赋予酒店导师更多的学生评价权重,以学生是否符合岗位能力要求作为评价目标,同时增加了评价的灵活性,拉近了学生与导师的关系,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酒店的客房工作,完成课程要求的学习任务,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酒店生产都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

五 结语

校企“一体化”建设,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谋划、统一目标、合作协调,在双方团结合作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开展。良好的校企“一体化”项目需要在一个合理的机制建设下,采用多种措施并举,从而实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提升企业效益等多方面的价值。

猜你喜欢
一体化校企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