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斌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福建福安 355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需要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制订教学目标。融合文史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综合性要求的体现。高中语文课程包含大量史传文学作品,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合理利用这些史传文学作品是促进文史融合、提升历史课程综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崔杼弑其君》一文为例,对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传文学作品的策略进行初步探索,以期推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传作品,教师首先需要分析其史料价值。这些作品大多选自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如《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崔杼弑其君》一文选自左丘明的《左传》。从史料的原始性来看,这些作品属于“二手史料”,以文字史料的形式存在。史学是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学科研究,史实是客观的,并以间接的方式“封存”于史料中。作为史料的史传作品是帮助学生了解“特殊史实”的有效途径,但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传作品,其史料价值最重要的层面是指向“史实”的第二种类型——“普通史实”。
所谓“特殊史实”,是指有关特殊时空点位上的史实,指向的是个别的历史情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普通史实”是有关特定时段、特定空间范围里的某种流行的史实[1]。高中历史课堂对“普通史实”的重视程度高于“特殊史实”,这是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尤其是时空观念养成的要求。时空观念要求学生把具体的历史问题迁移至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思考问题,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因此,学生只有在理解“具体的历史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解读个别的历史情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具体的历史环境”即“普通史实”,并非“特殊史实”。
以《崔杼弑其君》一文为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及个人的研读能够获得关于春秋中后期的诸多“普通史实”。崔杼作为齐国大夫,虽然是个人原因杀死了齐庄公,但其本质上反映出此时诸侯国内卿大夫的势力膨胀,导致传统的分封宗法制进一步走向崩溃。春秋中后期,各国卿大夫“在列国君主身边赞襄政务,在战争中借功邀赏,土地和实力不断扩大,并且往往占据决策者的地位,置君主于不顾,甚至驱君、杀君,废立君主。”
秦晖先生曾明确指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2]在教师引导学生依托史传史料确定乃至重建史实后,学生的学习任务便不再简单地停留于此,而是要凭借这些史实对历史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如此才能完成历史学科的任务。
以“晏子不死君难”的言论为例,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对儒家的诞生做出更合理的解释。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孔子创立了儒家,其思想是社会“礼崩乐坏”背景下反思的成果。这样的结论显然无法圆满地解释孔子与晏子思想的相通之处,为什么孔子的儒家思想还处于创立过程中,其思想精华已经进入社会了?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曾提出“一般知识与思想”的概念。一般知识与思想,是指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对宇宙间现象与事物的解释。这些思想与知识被社会广泛认可,并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两者思想的相通不是因为晏子的思想受到儒家影响,而可能是春秋末年的“一般知识与思想”成为孔子创立儒家的文化背景。而春秋末年的“一般知识与思想”是三代,尤其是西周以来传统不断累积的结果。基于此直接背景产生的儒家更多的是对上述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此外,史传作品本质上是一种带有文学色彩的历史叙述,“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史传作品时区分其中的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并辨识与理解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历史解释,这是历史解释素养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区分二者的难点在于历史叙述中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往往一句简单的历史叙述中既有主观认知,又包含客观史实的再现。《左传》的叙述特点是以事传经,直书其事。《崔杼弑其君》一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但其叙事又通过“寓主于客”的笔法渗透着作者的主观见解,即如顾炎武所说的“序事中寓论断”。比如,文中“弑”字的使用已经很好地蕴含了左丘明对该事件的看法及其对崔杼的评断,这是作者继承《春秋》“据礼直书”笔法的体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选择性选修模块一“史学入门”包含“史学的优秀传统”部分,要求学生“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籍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纂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史传作品对先秦与秦汉史学的发展进行解读,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及其代表史学著作的编纂特点与史学价值。
“崔杼弑其君”其事在《春秋》《左传》两书中都有相应的叙述,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两书的叙述异同,解读先秦史学发展的概况。《春秋》中关于该事件的叙述只有一句话:“(鲁襄公二十五年)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其与《左传》的“崔杼弑其君”叙述进行对比,不难读出《春秋》记史的不足与《左传》的史学价值。《左传》“实为古代编年史学之伟大创作,不仅表现于扬弃旧流之文辞简要,兼且尊重事实,隐寓‘事实明则义理明’之观念要旨,而又在论述方法上能使‘言事合一’——熔记事、记言之法于一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与《春秋》对比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左传》的编纂特点:第一,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为翔实、内容更加丰富,有助于后人了解事件的细节与历史的全貌;第二,左丘明一改《春秋》为尊者讳的笔法,尊重客观事实。《崔杼弑其君》一文对庄公被弑的直接原因做了较为详细的交代,而孔子为尊者讳,对庄公与崔氏的私情则不做说明。
综上所述,文史融通是中国古代治学的优良传统。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充分挖掘史传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既是对这一传统的致敬与回归,又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高中历史课程综合性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