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宁
(嘉兴学院师范学院 浙江嘉兴 314200)
动作是人类适应客观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个体的生存和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动作发展(motor development)是指人们一生中所经历的动作行为的变化,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1]。动作发展涉及人一生中动作行为变化及构成变化的因素和影响因子。动作发展对幼儿脑的功能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均有较大影响,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动作发展的促进[2]。对于学前幼儿来说,动作的成熟和发展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下也特别列出了“动作发展”的子领域,包括我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都特别重视早期儿童动作发展的重要作用。身体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舞动是人的天性,伴随音乐或歌谣的节奏进行各种身体练习成为幼儿园最常见的身体活动方式之一[3]。该文主要把其概括为幼儿律动活动,该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的频率较高、形式多样,是幼儿园体育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中涉及的基本元素即为动作发展。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不是简单的外在环境引起个体行为改变的简单过程,其发展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用简单的模式或者框架来对儿童的动作发展进行描述。作为生物体的幼儿个体在自身复杂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下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
动作的发展涉及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基于外在任务的不同,个体需要对环境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环境因素、个体特征均会给任务的执行情况造成影响以使动作发展产生不同的结果。所谓自适应是指在运动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机体能够根据多个因素的彼此调节进行自我调适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这里的自适应还体现在运动行为能对幼儿产生身体发展上的促进,主要是借助对身体施加运动刺激的方式来实现的。外部的运动刺激作用于幼儿的运动感受器,使幼儿能感受相应的运动负荷。经常的刺激可以使机体不断调试进而适应这种变化。Newell有关动作发展的三角模型也特别提到了机体状态、环境和任务三者交互作用决定了某项动作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不论是皮亚杰基于幼儿认知发展的水平对幼儿发展进行的不同阶段的划分,还是在儿童发展领域有卓越建树的Gesell,都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了阶段的划分。Clark提出了动作发展的山峰模型,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动作模式在婴幼儿阶段就已经存在。这一模式是以后动作技能发展的基础。人类动作技能变化发展的进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生长发育的成熟,其更是与外部环境进行不断适应的学习过程。Clark提供了有关动作技能发展的全程视角,在全程视角下,动作发展展现出自发性、指向性、一惯性等特点[4]。其理论概括了动作发展的5个周期:反射期(0~2周)、预适应期(2周~1岁)、基本动作模式期(1~7岁)、动作技能特定环境期(7~11岁)、专项技能化期(11岁以上)。大多数个体会遵循这一模式丰富运动技能,只是不同禀赋的个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不同环境中展现的快慢进度各不相同。
在这些模式周期经历的过程中个体会展现出一定的动作序列。所谓动作序列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发展周期与年龄阶段由于机体成熟、学习与环境的交互情况而展示出的不同的动作特征。儿童动作发展序列是这一生理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完成基本动作时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将这些特征串联起来就是该动作发展的序列,其具有方向性和典型性。个体所经历的动作发展序列是阶段性动作特征提炼的基础,是未来动作发展的前提。
早已被研究与实践证明的结论是,儿童动作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一样的发展任务。个体发展前一个阶段的完善是后继阶段发展的前提[5]。有关儿童动作发展的新近研究表明,儿童动作发展并非简单、线性、有序的过程,其在大部分阶段均是复杂和非线性的[6]。所谓动作发展的非线性特点是指动作技能、运动素质的发生发展并非按照一定比例或者呈现直线结构进行发展的,而是展示出复杂性和无特定规律的特点。
个体发展的动态系统是非线性的,在每个发展阶段展示出相对应的发展特点。人体动作的发展是由上一个稳定状态到下一个稳定状态不断过渡的过程,即在动作发展的过程中“不稳定”是发生质量和改变的标志。在幼儿动作发展的过程中“不稳定”是常态,是动作能力提升、发展产生质变的契机。在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中,周围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活动的开展和组织都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幼儿园律动活动是以训练幼儿的身体协调和音乐节奏感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是一项综合的教育活动,既有艺术的成分,也有健康的目的。在律动活动相关的研究中,对其艺术性的讨论已屡见不鲜,经常渗透音乐和舞蹈的要素,这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幼儿来说,其主要活动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提及幼儿律动活动,游戏性则是最为首要的原则与要求。3~6岁的幼儿思维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点展现出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在律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常选取幼儿喜闻乐见的内容作为主题,并且设计生动有趣的环节。按照游戏的类型来分,幼儿律动属于规则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形式,其在展示趣味性的同时也暗含着一定的规则,对幼儿活动开展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例如,在幼儿园晨间律动开展的过程中,常在欢快有趣的音乐伴随下,开展富有童真童趣的模仿和角色扮演的音乐律动,既有音乐的要素,同时又有舞蹈的成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与中小学的教育活动内容不同,幼儿阶段的发展与学习侧重直接经验和实践体验的不断丰富。幼儿通过一日生活的观察、操作和游戏来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幼儿的律动活动也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相连。在幼儿入园时、晨间活动、教学活动开展阶段、游戏活动中,教师常常组织生动有趣的律动活动。
生成性是幼儿园律动活动开展过程中另外一个典型特点。在幼儿教师组织和开展律动活动时,经常根据幼儿的发展状态、身心发展水平、园所的实际状况对律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调整,这是一种基于园所和幼儿特点基础上的生成。由于幼儿阶段的教育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在任务、目的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幼儿园并没有固定的教材与教案,故而在具体律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会根据活动开展的实际状况、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内容的调整和完善,以更适应此次活动,其生成性的特点尤为明显。
适宜的教育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更具吸引力的环境利于进一步唤起其内在动机。在幼儿园开展律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情境。在物质材料上,教师会提供与律动活动主题有关的音乐、服装和道具等。在场地布置上,教师还需要为幼儿提供开阔平坦的场地以更好地开展活动。这些都是在律动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创设的情境。在有趣、生动的情境下,幼儿参与律动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律动活动需要身体参与,带有任务性质的律动活动甚至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完成,这主要体现了律动活动练习性的特点,即幼儿想要更好地完成律动活动需要经过不止一次的练习。在所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律动活动所体现的动作性是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特征,即在其他活动中动作练习的要求没有律动活动高。律动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幼儿身体不同部位的发展发育,提升身体各个部位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适宜、规范的动作可以促进幼儿的血液循环,促进幼儿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方面的发育和成长。
儿童动作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自适应,需要对律动活动中任务的类型和层次进行关注。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这一阶段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主要是以符号等记忆方式进行模仿的动作记忆,其对空间有一定的感知,具有形象化的思维特征。故而,在具体律动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关于任务的内容要求律动活动内容更加多元和多样,同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拓展活动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个体发展需要[7]。
第一,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律动活动。幼儿动作发展涉及基本的运动动作,包括走、跑、跳、投掷、钻、爬和攀登等。在设计律动活动时需要考虑这些方面,并且注重发展幼儿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协调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第二,在律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同一类型的主题活动也需关注其不同的层次。层次的不同才能兼顾到班级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在律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根据律动活动的开展循序渐进地提升律动活动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这都是教师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
动作发展具有不同的模式,其渐进式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在开展律动活动时要兼顾活动的形式,多元的活动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动作发展模式的要求。在幼儿律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呈现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可以更好地拓宽律动活动的广度。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给幼儿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也契合幼儿律动活动本身的特点。很多心理学家都强调,在幼儿阶段,运动刺激的数量比质量更为重要,这有助于幼儿感知动作空间的身体意象与身体位置[8]。在律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可以更好增加运动刺激的数量。
第一,在律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渗透不同的动作练习。借助动作练习,幼儿可以活动以及锻炼肌肉、关节和韧带,促进多种身体机能的发育和发展[9]。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队列和队形的变化来增加幼儿律动活动的乐趣。第二,结合艺术性要求和动作发展的特点创编适宜的律动动作。在动作选择上既要符合身体锻炼的要求,又要体现艺术美的特点。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宜的音乐进行伴奏。合理的伴奏音乐可以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律动活动的质量。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高结构、高控制的律动活动不利于幼儿突破动作发展的“稳定”状态。开放程度高的律动活动更利于幼儿的动作探索和机能发展。同时根据Newell的动态系统模型,结合早期儿童的发展特点,更好地开展幼儿律动活动不仅需要考虑执行动作的幼儿个体因素,而且要考虑环境和任务等相关因素。在幼儿活动的任务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幼儿的动作情况也发生变化。儿童动作的发展具有非线性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在开展和组织律动活动的过程中不把制定统一的目标和活动要求作为活动的重点,要给幼儿律动活动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为幼儿非线性发展提供条件。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宽松的氛围是提升律动活动自由度的必要条件。
第一,允许幼儿在非特定的时间参与律动活动。所谓非特定的时间是指不论专门的律动活动时间还是其他的空闲时间,教师都应容许幼儿参与正式或进行非正式的律动活动。宽松的内容要求和低要求的时间限制利于幼儿更自主地开展律动。第二,教师提供丰富的律动活动材料,给幼儿的活动选择提供可能。活动相关的材料能够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愿望,让幼儿在新鲜、自由的氛围中开展律动活动。同时多样化的材料提供可以给幼儿多个选择,让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得到更大程度发挥。
幼儿律动活动是幼儿进行体能锻炼和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基于动作发展视角进行幼儿律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够使活动的内容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基于动作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开展律动活动不仅能够对幼儿的动作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更能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