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太原 030401)
体育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升技能、发展体能,提高对社会环境的感知和适应能力,还能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卫生、生活及行为意识,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宏观层面,幼儿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还能帮助幼儿拥有健康的人格和体格。相较于传统的体育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体育教育拥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是幼儿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要求体育教师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训练技巧、实践能力,还需要教师对儿童的思想变化、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从而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培养幼儿的情感、人格及品质。但传统的幼儿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从市场发展需求和教师培养要求、幼儿体育教师培养问题的角度出发,探寻出全新的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体育逐渐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取得了长远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幼儿的体能问题逐渐引起国家和社会的担忧及我国现有的幼儿教师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问题。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幼儿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所占比例超过90%。虽然女教师具有耐心和细心的教学优势,但在体育教育和思想教育层面上还存在不足。而部分学者认为男性教师的出现,能够使幼儿培养得到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就我国现阶段,男性体育教师逐渐成为较为稀缺的师资资源。而在体育教育层面,我国绝大部分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将游戏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主体,导致幼儿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体育教育逐渐成为现代学前教育的新元素和新内容,但由于现代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时间有限,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
首先是人格品质。幼儿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拥有较强的独特性和特殊性,需要幼儿体育教师在掌握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教育对象的特征和特点,了解幼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通常来讲,幼儿体育教师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媒介和枢纽,所以在幼儿体育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幼师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适应现代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需求。其次,要培养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幼儿体育教师培养的重要目标和幼师发展的关键内容。拥有较强的体育素养,能够帮助教师将体育的魅力呈现在儿童面前,使儿童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幼儿体育教师培养是依托于体育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体系所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内容、目标及方法等层面上,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将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致使原本并不完善的幼儿体育教育体系的弊端日渐凸显,不仅难以满足高职的人才培养需求,更影响到幼儿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整体来讲,当前的幼儿体育教师培养问题主要是缺乏适应我国社会、市场、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专多用”的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的教育人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培养出拥有自我发展、实践探索、体育教学等能力的,拥有学前保健和卫生、学前心理、学前教育知识的优秀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院校已经根据幼儿体育的特征及特点,制定相对科学的学科体系(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但高职院校却普遍将幼儿体育教师培养纳入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在这个背景下,高职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将难以得到提升,无论在教师培养的目标上,还是在模式和方法上,难以形成注重技能、注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对能力培养的忽视,将导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幼儿体育教师的发展要求,难以切合高职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专业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现阶段,在幼儿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想上的不到位、幼师师资培养落后、教师素质培养缺乏标准、体育课程缺乏充足的活动场地和课程器材等问题。首先在教师素养培养层面,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沿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教学实践和培养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和矛盾,进而忽视体育素养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而部分高职院校则将体育教育和学前教育进行融合,利用学前教育的方法和体育教育的理论,培养幼儿体育教育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所培养的人才虽然拥有幼儿教育所需要的素养、能力和品质,却缺乏相应的体育素养、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进而严重影响到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健康发展及高职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根据幼儿体育教师的市场需求及培养要求,能够发现幼儿体育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道德品质及人格魅力。因此,可从课程结构、能力培养及素质培养等层面出发,解构并重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体育教师培养的模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幼儿体育教师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师德建设的重视,需要明确教师素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重点培养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体育素养。首先,在职业道德层面上,高职院校需要从学前教育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觉悟能力和道德水平,关注学生的价值趋向和思想动态。必须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层面提升教师,发展教师及培养教师。其次,在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及体育理念等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通过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来提升并增强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自主地将体育素养融入到幼儿教育的不同环节中。
首先,在课程结构层面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探索并创新幼儿体育课程,根据我国幼儿体育的教育特征及特点,转变传统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育模式,使其与普通体育课程有所区别,进而针对幼儿的发育、生理、心理等特征,探索出适合幼儿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出独特的体育游戏课程,使其发挥出体育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双重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体育课程的转变需要阶段性地、针对性地进行,即在课程开设前期应以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和身体机能锻炼为主,而在后期则需要以幼儿教育和体育相融合为主。其次,要将体育和艺术融合起来,使幼儿体育教育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在幼儿体育教学模式上,不仅要区别传统的体育授课模式,还应利用艺术氛围、形态及语言来创新体育教学体系,使学生充分掌握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幼儿体育教学的方法。
首先,在幼儿体育教育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学生应变、协调的管理能力与敏锐、快捷的观察力,以及指导、示范动作教学能力和自我反思、总结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还需要提升幼儿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掌握教育技术的使用技能、语言和体态的表达能力及创设游戏环境的专业能力,从而使幼儿体育教师真正适应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注重对幼儿心理知识的传授,提升幼儿体育教师对幼儿心理动向、发展特点及行为习惯的认识和理解,使幼儿教师掌握“心理感知”“心理调整”及“心理疏导”的能力。
幼儿体育教师是现代学前教育事业紧缺的师资资源,对学生身心发展、生长发育有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幼儿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和起步较晚,导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难以形成完善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而出现形式各异的培养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从学前教育的特征、幼儿教育情况、幼儿教学体系及师德培养的角度出发,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策略,以此解决幼儿体育人才培养的问题,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