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颁布《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活动的通知》,校园足球正式被提出,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总体发展方案的通知》,这项政策的颁布最本质上是管理体制的大改变,使原来体育部门领导的校园足球1.0进入教育部门主管的2.0时代,2.0时代的校园足球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校园足球从此开始蓬勃发展,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有学者认为,校园足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教体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结合[1]。我国20余年来的足球改革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由传统单一的业余体校—专业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网模式,逐渐转变到多元化发展模式,即教育体制下的足球特色学校、专业足球俱乐部下的足球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等多元化形式共同发展[2]。这种新型的培养体系的建立,担负着储备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重担,但这种新建立的培养体系还未完善,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弊病、瓶颈。
以校园足球为代表的学校体育与以专业俱乐部青训为代表的社会体育,将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将教育和体育相融合,在教育系统中,利用专业足球俱乐部青训,打造一条全新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通路,实现普适教育基础上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未来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根本途径。
竞技后备人才短缺是当今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因素。足球俱乐部的快速兴起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校园足球走进学校,使中小学生广泛接触足球,培养了大量的人口基数,将足球俱乐部与校园足球各自的优势进行教体结合,取长补短,合作互惠,充分整合并合理利用一切资源提高后备人才的质量和培养效率。把俱乐部的优势与校园足球进行结合,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教育与体育资源,提高中小学校园足球人才的质量和培养效率。
足球俱乐部青训与校园足球都存在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使用内容分析法,总结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发展现状及其优劣势,一方面为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发展献言献策,另一方面为校园足球理论方面的研究提供补充总结,利用合作的方式促进现实环境下资源利用的合理化、有效化。为前人理论依据提供现实参考方案,进而为实现体育强国和足球强国梦做出微薄贡献。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青训体系属于体育部门的管理权限,校园足球属于教育部门的管理权限。教育部门从本质上来说是让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校园足球的开展是大范围普及足球项目,而很少去关注真实意义上的足球技术发展水平,虽然培养出大量“能”踢足球的青少年,但是“会”踢足球的青少年少之甚少。
4.2.1 青少年训练不科学、不系统
当前除了鲁能青训、申花青训、恒大青训,国内大部分俱乐部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备的青训体系。而国内的大部分青训存在训练目标、手段、方法单一化,训练负荷量过大,训练氛围沉闷单调,重视个人战术训练,不重视整体联动协防训练[3]。
4.2.2 资源匮乏分配不均
较全国来看,青训发展东部强,西部弱,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存在不均衡现象。国家对于西部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欠缺必要的国家补助和政策支持。场地是开展青训的基础,师资是开展青训的推动器。
学校竞技体育不断活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黄金时期,形成了高水平运动队与传统足球学校的双层发展模式。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计划的提出,校园足球席卷出更大的热浪[4]。但是全国各地区校园足球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师资水平和场地设施相对落后,国家又缺乏相应的管理监督措施,使得有些地市的校园足球开展仅限于形式主义,并体现出“自生自灭”的表现形式。
尽管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监管举措多元化,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对特色学校普及足球导向的监管存在弱化倾向,精英足球导向趋强,且地方行政部门和特色学校追逐显性政绩的势头不断增强[5]。
发展较好的校园足球坚持推进足球进校园、进班级、进课程的方案,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校一队的开展形式,应该渗透到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中。最为关键的是把校园足球和学校学生的核心利益结合起来,足球进中考,足球进高考,这才是长久发展之计。
5.2.1 足球师资不足,水平不高
足球教师的师资力量是推动我国校园足球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足球师资匮乏,教师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低、参与积极性不足。现阶段,解决校园足球师资匮乏,足球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成为校园足球开展的首要工作[6]。中小学的足球教师现阶段主要分为4种:足球专项在职教师、非足球专项在职教师、俱乐部专业外聘教练、当地足球教练。其中最能提高中小学足球质量的是俱乐部的专业教练。之前大部分的足球教师还是停留在非足球专选的足球教师层面,更多的足球专选教师进入校园,这使得校园足球在必然程度上保障了基本的师资,但是绝大部分的中小学由于学生数量多,班级数量多,还是存在足球教师供不应求的问题。
5.2.2 足球教学、训练、竞技水平不高
校园足球的发展除了受高水平教练不足和水平不高问题影响外,还受经费不足、场地落后的限制,但更为重要的是足球教师在教学时教学水平不高,足球技术传授单一,训练和竞技程度不高。由于足球教师基本都是非专业性的足球教练,很少具有足球裁判证或者足球教练员证,在职教师在教授教法上有优势,但是在训练和组织竞技方面还存在缺陷。这使得当前校园足球看起来进行得如火如荼,实际上学校教师在足球教学训练方面还是摸不着头脑。而这就需要专业的足球教练进行辅助或者主导校园足球的足球开展。
5.2.3 学校和家长不重视足球运动
经过大量调查,许多学校为了应付教育部指示,随意或者极为不重视地开展校园足球。因为校园足球的开展首先需要正规的足球场地,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文化课成绩,提高升学率,不愿意或者很少投入对足球的发展及足球设施建设。校园足球的开展大部分是通过社团的形式来开展的,所以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来组织社员活动,但是由于没有补贴,没有奖金,教师对于足球社团的开展体现出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的状态。
足球的开展就像是沙盘,低端的基层越大越结实,最顶端才可以越高越坚固。青训与校园足球的合作正是在这种共识下才能越办越好,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得到稳定及大范围提升。
运用青训中的教练和训练方式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有效地促进学生足球技术和意识的快速提升,加大后备人才培养的速率,使更多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足球技能并激发出足球兴趣。这对于俱乐部的人才选拔和校园足球的开展都是双赢的。
现代教育的开展是关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在要求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要加强体育方面的教育,校园足球的大力开展提升了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民发展。有些学生在学习文化课方面入门较慢,但是在足球场上可以展示很好的足球天赋和身体素质。对于文化教育欠缺的学生,足球青训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展示自我,提高升学率,实现目标。
我国早期的青训体系和人才的选拔都停留在体校阶段,对于运动员的学习条件不太注重,不利于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而校园足球为青训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很大的选择机会,在文化课教育的基础上来选拔优秀运动,这样的选拔就更具质量。这样对于退役后的运动员也可以通过考学或者执教、作为裁判等方式来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青训体系与校园足球结合后可以为足球的人才培养提供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校园体育的局限,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双重矛盾,是制约青训与校园足球广泛推广的瓶颈所在。在有些地区,学校提倡的“重文轻武”和体校提倡的“重训练,轻文化”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坚持文化教育与足球教育“两架马车”齐头并进是当今足球发展的必由之路。原有存在的文体冲突论得到融合和衔接,校园足球作为载体,实现文化课与体育课的相互融合,再经过校园文化的增温,增进学生对于现代教育的全面广泛发展。青训体系选拔模式的改变是体育回归教育的必然性。校园足球与青训的合作模式把“体”与“教”相结合,在体育中教育,在教育中体育,二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合作[7]。
青训与校园足球的合作能更快、更好地推动中国足球教育事业的崛起,但这一条合作之路必然是荆棘密布,这需要学校俱乐部双方履行相应的责任,国家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社会团体共同关注,扎根青训,立足学校,青训与校园足球取长补短,这才是一条长久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