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兰
(山东省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 山东 邹平 256200)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中培养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师首先要面对的教学任务。读和写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过程,阅读是为知识的吸收,习作是利用掌握的知识附以情感予以表达。因此,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扎实而灵活地进行语言读写训练,做好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都具有较强的典范性,文质兼美,遣词造句等方面生动凝练独具匠心,这样的文字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引导作用。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其论著中提到:“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那才能读出味道来”[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抓住课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词句,引导学生仔细研读静心推敲,品味文中渗透出的语言之美,并指导学生正确地借鉴和运用这些精美的词句和写作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读不完的大书》(部编版,以下同)一文时,其语言生动优美,我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仔细体会和借鉴。如第二自然段写小麻雀、老鹰和蚂蚁的语句,表达方式变化多样,突出了大自然带给人的无限乐趣。学完本段后,引导学生交流大自然有趣的动物,再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如:你想写那些动物?他们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放手让学生写。有学生这样写道:“小鸭子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嘎嘎嘎的叫着,让人喜爱。狮子在森林中游荡,突然猛扑向猎物,让人感受到狮子的凶猛和威力。梅花鹿迁徙,井然有序,当互相角斗时,那勇敢和坚持不懈最让人敬佩。”语言生动优美,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模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本领,是创造的准备和起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模仿是学习作文心理上的需要,也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手段。任何学习,在开始创优都离不开‘依葫芦画瓢’”[2]。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其独有的特点:他们正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软组织思维模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但其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我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尽量找出某些结构较典型的段落给学生重点学习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课文(或段落)的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的高妙之处,并进行仿写训练。在初始阶段,可以进行课文(段落)结构方面的仿写,构筑好文章的骨架。如:学习《听听,秋的声音》,诗歌共六小节,其中第一二节结构相似,都是先发出“听听,秋的声音”的邀请,接着聚焦某一事物的动作,然后以拟声词具象的描述声音。我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分析结构特点,之后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写作训练。由于有了结构的引导,学生仿写得心应手。有的学生这样写到“听听,秋的声音,小青蛙蹲在草丛中,‘呱,呱’,是和小河告别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稻谷晃晃身体,‘哗,哗’,是稻谷成熟的喜悦。”语句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雷玲在其编著中提到:“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调动积贮的记忆的表象,整合个人的体验和和理解,创造出源于课文又不同于课文的意念形象”“学生创造欲受到了保护,创造的才能自然会不断迸发出来。”[3]叔本华说过:“作品是心灵的精华。”优秀的文章常常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像细品一杯醇香的茶回味无穷,引发出读者的无限遐想。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在结尾处戛然而止,令读者感到似乎言犹未尽,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笔者通过精选篇目,把文章的结尾处作为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写作能力的切入点,指导学生续写故事,以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学习。如《那一定会很好》一文,描写了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体现了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课文学习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续写:充分想象多年后木地板的样子,合理设计木地板心理、动作、语言描写,语言要生动有趣。孩子们为多年后的木地板展开了新的生命历程,刻画了雪人的胳膊、文具盒、小船、晾衣架、木床、玩具小车、花园的木栅栏等各式各样的新变化,语言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主人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令人欣慰。再如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之后,让学生想象在风中飘动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谁看到了,帮助他们解决了哪些困难,之后进行续写。学生的续写充满了童真童趣,一个个小故事非常完美。通过续写文章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厚积薄发的再现。学生具备了好的阅读能力,教师适时组织其习作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其写作水平方可日渐提升既而达到妙笔生花之效,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