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禄彬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寨里中心小学,福建光泽 354100)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想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并让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对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将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直观呈现出来的思维工具,能够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比较完善、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1]。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有效使用思维导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本文总结了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发散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导图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采取不同的绘制形式,如图画、文字、各种图形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配上不同的色彩。因此,思维导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2]。此外,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大脑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帮助学生构建更完善、清晰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3]。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导图对数学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具有积极意义。
要想使思维导图的价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就应熟练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运用板书进行教学,而板书仅是知识的罗列,不具备规律性,因此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思维潜能无法被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比较被动[4]。而思维导图能够让知识以一种清晰、具有逻辑关系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图文并茂、更为生动的形式,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更为强烈的刺激。学生既可按照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做笔记,又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画一些有趣的图画、多彩的线条,从而感受到更多乐趣,改变对数学知识枯燥、复杂的固有认知。在产生较高的数学学习兴趣后,学生便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这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
每节课的数学知识通常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数学知识存在密切的联系。数学问题的解决也常常考验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5]。为此,数学教学要尽量形成体系,使学生能够对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有更清晰的了解,并能熟练地将相关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思维导图不仅适用于某一节课知识体系的总结,还可以用于某一单元、某一阶段乃至整本教材知识的总结[6]。思维导图的灵活性比较强,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绘制出不同的知识脉络图。当前,很多学生没有养成学习新知识后进行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容易遗忘所学知识。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便捷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并更深入地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会越来越完善,对各种相关知识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人类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发展迅速的阶段,但是其思维的发展需要后天开发和培养。小学时期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最佳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定式思维,具有比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需要抓住时机,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发、培养,让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等都获得相应的发展。思维导图除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知识外,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7]。因此,教师应利用思维导图开发学生的思维,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能产生积极作用。
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思维导图的整个绘制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所学内容,找出一个概括性的知识点作为中心图,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图发散出二级分支、三级分支等,使知识脉络逐渐完善。在向外发散下级分支时,教师尽量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应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的相关知识,将一些隐藏在记忆中的内容激活,并逐渐添加到思维导图中。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已学数学知识,使其绘制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得到有效发展。同时,学生参与了思维导图的绘制,获得了更大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均不强,尤其是在进行知识复习时,学生往往存在一种惰性。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一开始,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教师需要做好相应指导,引导学生复习,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单元知识的汇总,形成一个知识缩略图。当学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思维导图使用经验后,便能够灵活使用这一工具来进行知识复习,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整理已学的数学知识,使其数学基础更加扎实,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8]。
在课前预习或单元复习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绘制思维导图,并将其作为一项作业。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检查,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以及学生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的清晰程度等。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单独指导;而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则应在课堂上进行巩固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这样能够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学习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重视思维导图的作用,灵活使用思维导图来开展教学,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