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怡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江苏扬州 225002)
合唱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技巧,是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是音乐教学的一项内容。合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一个重要教育目的——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展音乐素养、掌握音乐技能。但这会遇到教学组织上的难题,即在有限的课时中,教师无法给每位学生提供单独唱、练、演的机会[1]。因而,无论教合唱还是独唱,教师常常是以合唱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合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合唱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方式,其在音乐课堂中的教育价值不言而喻。下面笔者结合小学高学段的音乐教学实践,就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展开探讨。
高学段学生与低学段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有明显差别。低学段学生比较“听话”,会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而高学段的学生则不同,他们在进行独唱练习或表演时,比较配合教师,但在进行合唱练习时,一些对音乐兴趣低、演唱技巧差的学生就会只张嘴不发声——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学生处于这种假参与的状态中,就无法通过合唱学习有效发展音乐素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既是内容又是方法。很多教师在独唱教学中也会采用合唱形式,但并不重视合唱技能的教学,如分声部、轮唱、领唱等技巧的教学。部分音乐教师没有确定教学目标,除教学专门的合唱歌曲外,对于教独唱技巧还是教合唱技巧,教师自身是含混的,学生自然无法明确学习重心。在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是没有指向性的,在艺术和技巧上不知道合唱与独唱的区别。
除专门组织合唱表演活动外,音乐教师通常不重视合唱教学,也很少对学生进行分声部、轮唱、对唱等训练,只是让学生齐唱。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保证了学生的全员参与,但教学效果不佳:一是存在前面所说的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二是单调乏味,艺术魅力“贬值”,学生体验不到合唱的魅力;三是对学生掌握合唱技能作用不大。
小学高学段合唱教学最先要解决的不是歌唱技巧问题,而是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问题。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训练的兴趣并不难,因为音乐本身就具有娱乐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取向设计一些趣味元素加入教学中,很容易就能把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调动,并且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分组不同,只需将学生分成2~4个大组即可,否则就失去了合唱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歌唱比赛,看哪个组唱得好。比赛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可以将其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此外,比赛也不一定要采用各组轮流演唱表演的方式,还可采用各小组联句轮唱的方式。这种比赛方式,竞赛的紧张感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突出特点,在音乐课堂上表现为不能长时间静坐训练,小学高学段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让学生动嘴,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参与训练的耐心;如果教师在带领学生合唱时加上一些配合音乐节奏或情境的肢体动作,他们就能始终保持情绪高涨。比如,在教学《童声里的中国》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边唱,一边用手打节拍、用脚踏节奏,或者让学生用手指配合节奏轻轻敲击课桌。加上这些小动作后,学生不仅可以保持较高的参与热情,还能更好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韵律。
合唱是音乐教学的一种专项表现形式,是音乐教学的一项独立内容,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合唱技巧训练。即便是在教独唱时采用合唱的训练方式,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合唱技巧的指导。学生在练习中不会区分独唱和合唱,体悟不到独唱和合唱的艺术魅力,这也会影响他们的音乐素养的发展[2]。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自己组织“合唱”的目的是教独唱还是教合唱。如果是后者,就一定要注意,带领学生多学一些合唱的知识和技巧。比如,小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无论独唱还是合唱是扯开嗓子放开唱。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合唱时音量的把握进行特别指导,让学生在合唱时有团队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进而体现出合唱的整体美、和谐美。学生体验到了合唱的独特魅力,表演、学习的兴趣也会进一步提高。
合唱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果组织得好,其比独唱更有趣。教师在组织合唱教学时,无论目标指向独唱学习,还是指向合唱学习,都要注意不宜长时间只采用全班齐唱的方式,而应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合唱的表演形式。这既有益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又可以进一步调动其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比如,前面提到的赛歌式对唱,其教学效果就是独唱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教学生学习独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领唱加合唱的方式进行,如指派某位学生进行领唱,他唱两句,大家再跟着合唱。这样一来,教师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独唱技巧的指导,又可以合唱的方式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形式上也能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领唱学生时,不要总是选一些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要给所有学生平等的机会,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合唱练习时“滥竽充数”(因为随时可能单独表演),又能使每名学生都有得到教师单独指导的机会。
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开展教学评价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要总是采用教师一人评价的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互评。特别是在比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组唱得好,为什么。这种学生参评的方式,虽然不具备专业性,但能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第二,评价对象应以团队为主。既然是合唱,评价的重心就应落在“合”字上,重点对学生集体学唱、演唱的质量进行指导和评价。这既是培养学生合唱素养的需要,又是保持学生音乐学习自信的需要。如果必须进行个体评价,建议教师采用只评优、不评劣的策略。比如,教师可以说“这位同学刚才演唱《田野在召唤》时,情感把握得特别好(同时请被评价学生进行演示)”,这样,其他在情感上把握不好的学生就会反思自己的不足。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既是学习的专项内容,又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组织合唱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两个要素,明确采用合唱教学的目的(是内容还是方法),注意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调动,关注合唱技巧的指导,重视合唱形式的多样化及对评价方式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