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0)
对于现代来说,传统武术仿佛是一个非常模糊,而且比较大的概念。传统武术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一方面,而是相对于现代武术而言,它结合了传统武术的基本功法,但是与此同时,它又结合了现代人所蕴含的各种理念与思想。
回顾往昔,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极盛的时期,各种门派、各种武术套路、各种拳术都让明清时期的人们沉迷其中。各类武术宗派仿佛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每个宗派都展示自己的绚丽多彩,争奇斗艳。这也就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习武之人慢慢减少,不再有往昔的盛行,也不再有往昔的精彩。
当然,习武之人的减少也就导致了许多优秀武术的消失,上一代习武之人的离世,与下一代人无法构成衔接,从而丢失了许多国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艺术一旦消失,便不复存在。这些并不是AI技术可以复制的,也不是现代人可以钻研出来的,这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洗涤才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
如今人们熟悉的只有太极拳、少林功夫等,许多招式也只有在小说中才可以看到,这些仿佛成为了艺术世界中的瑰宝,却远远地逃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清明中国传统武术盛行的时期,仅仅少林拳就有三四百种的套路,而如今保留下来的也只不过有大概40种。一方面是在武术的传播方面做的不够好;另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对武术失去了兴趣,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习武术,工作的人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传承武术文化。这些原因都造成了我国现代武术发展的稀少现状,甚至将来会出现后继无人的危险。仔细分析中国传统武术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局面,具体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武术有非常保守的传承模式,“不传外人不传女,只传男子”是很多传统武术世家的家规;另一方面是传授方法的短缺。由于在封建时代传授的方法,仅仅为口传身授,没有像现代许多视频资料、文献资料等,即使喜欢武术的后人,也会由于这两方面的局限,而不能够学习到武术的精髓。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就像我国的京剧、豫剧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精心保护的宝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传承中,中国传统武术受哲学、医学、养生学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传统武术文化不仅仅只体现一种文化,它融入了多种文化的精髓,从而为中华儿女展现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正如古话说得好,“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神主导了武术文化,其中心是最重要的。传统武术文化强调身心全面发展,内外兼修,不仅要求在练习武术的时候让身体更加健康,还要保证内心的正直与善良。如果内心邪恶,即使习武也会伤身,进而引发很多问题与麻烦,所以最好的就是内外兼修。以长拳为例,顾名思义,长就是出手或者出脚时要以放长击远为主,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用长远的出拳方法来击退对方。一寸长一寸强,就是这个道理。长拳还讲究手、眼、身、气、功等各种训练方法,用长远的眼光,正直的内心来击退敌人是长拳的要领。总之,武术的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内外兼修就是武术的文化,也是武术对人的修养与发展的一种作用。
随着历史的不断更迭,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精髓,也在不断更新,发挥着自己最大的价值。凡是习武之人都有自己信仰的真理,也有自己的原则。在许多小说、电视、电影中,可以发现武术的最高境界,不再是争强斗狠,不再是谁能打得过谁,谁就是老大,而是更加侧重老子的道法自然,一切随其自然发展。俯瞰历史上下,叶问、李小龙,这些武术达人向世界展现着武术的魅力。因此,可以看到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让自己更加有人格魅力,展现中国的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武术还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
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在高校对武术文化进行传承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高校是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一个新的阵地,在高校中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同时高校也为武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台阶。从青年抓起,让青年更加陶醉于武术的魅力并喜爱传统武术,避免后继无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高校是一个教育机构,它拥有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高校中拥有高素质、高文凭的学生,对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有更好的基础。例如,高校的学生可能会对武术有更多的想法,从而根据自己想法,有实际的实行能力。此外,高校的学生拥有较高的自制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来学习武术,而不是像小学生或者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多余的时间和自制力来进行学习。此外,一些大学中还拥有相关研究的学科,学生有各种文献资料和专业技能,对武术进行历史与哲学方面的研究。同时,在高校内也有众多的师资力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传统武术的精髓。然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在许多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如可以高效率地提供优秀人才输入社会。当然,最重要的是,高校中的学生的思想比较先进,能够与社会挂钩,更好地体会大众居民的所需所求,从而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传播有更好的影响。高校人才能够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有助于推动传统武术文化的进步。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传播知识技能的社会场所,相对于其他场所而言,它在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方面拥有更好的文化教育全程优势。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机器人所不能记录在数据库中的文化,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刻苦学习,勇于探索,传承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当然,在传承的同时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擦亮双眼,不去盲目地传承与学习。而是在一定的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有辩识是非的能力,去传承学习中华数千年积淀下来的艺术文化。传承一向都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只有结合现代生活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将武术文化传承下去,而这一切就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去做这项工作。当下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每一件生活中所需的物品都原原本本的存在,但是却有着它新的功能与作用。只有在将原来的作用与功能提取并与现代的创新元素结合,才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更丰富的、更完善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是高校的责任,也是需要高校的每一位学生肩负起的重担。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承离不开民间传承者,在民间有许许多多的名人,许多武术高手都在民间。甚至某些方面武术的文化具有地域性,例如嵩山少林寺如此有名,就是因为它独特的地域,加上著名的少林功夫。如果这些武术高手都能够进入高校,进行更广范围的传授武术,那么这就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武术传播方法。俗话说得好,“真正高手在民间”。民间的艺术团、武术社团等各种社团协会,他们都对武术有着非常高的兴趣,如果这些高手能够与高校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那些具有更高文化修养的学生去探究发展传统武术文化,相互取长补短,这也是一种非常完美的传承方法。
简单来说,文化空间就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能够在这些空间内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让更多的人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如果能够拓宽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就如前几年风靡的广场舞那样,足够的资源、地点、时间来学习传统武术,那么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本身所自带的文化空间,应该更加拓宽其文化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传统武术,甚至从小孩子抓起,从任何一个年龄段来抓起。其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取其精华,如果由于自身基础的不同而造成学习武术对自身的伤害,那么这是得不偿失的。根据自身的情况与基础来学习不同阶段的武术,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方法。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厚的文化根源,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华武术的根本就是竞技武术的根源,当经济飞速发展,不断进步的新时代,对传统老旧的武术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够盲目传承。
文化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东西,看不着,摸不见,闻不到。但与此同时,它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引导着无数的人为它努力拼搏。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是古人留给有现代的人们的一种宝贵的财富,如何将这笔宝贵的财富发挥到最大的作用是人们现在所需要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如何精确地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兼容并收,吸取精华是最基本的传承发展方法。坚守最基础的阵地,向传统武术的未来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