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平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包场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和一般意义上的朗读不同,“美读”更强调情感的代入性。这种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和作者心灵相通,能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在文本的氛围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可以通过几下几种策略,提高美读教学效果。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然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难以把握文本的情感,也无法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因此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自行朗读,则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朗读。在正式朗读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读得通顺,还要读出饱满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朗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贝多芬的画像,并介绍贝多芬的人生经历:“贝多芬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过人的音乐才华,10 岁就已经举办了公开的音乐会,12 岁开始正式作曲。在充满磨难的一生中,贝多芬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音乐作品,《月光曲》正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首乐曲。”在学生了解了《月光曲》的背景故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对贫苦阶层百姓的关心和同情,又要让学生体会到盲女孩对音乐的痴迷,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进而使学生体会文本中蕴藏的情感。鉴于此,教师不妨在朗读的过程中适当地增加肢体动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与此同时,当读到课文中的关键片段时,教师还要注重语气、停顿、神态,将真实的情绪代入朗读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小学阶段,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即便学生不能掌握朗读技巧,也能从教师朗读的语气、动作和神态中感受到朗读的美。
在为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示范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尽管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力,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仍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读课文时结结巴巴、磕磕绊绊,很难读得通顺;有的学生虽然可以将文章读通顺,但是语调毫无起伏,根本听不出来任何情感;还有一部分学生遇到重音时弱读,该弱读时反而加重语气……正因为学生的朗读存在这些问题,教师更需要加强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不同的文体需要不同的朗读方式。比如,针对小说类文本,由于小说中存在若干人物,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心理,学生在朗读时要格外注意这一细微的区别;朗读散文类文本时,学生需要根据散文内容确定基调,调整朗读情绪。例如,《匆匆》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作者紧扣“匆匆”二字,用细腻的文笔勾勒出时光流逝的痕迹,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惋惜和无奈之情。从这一内容可以看出,整篇散文的基调是伤感、惆怅的,充满彷徨和无奈。在确定了文本的基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起伏节奏,也就是关注停顿和连贯的地方,让学生掌握断句的技巧,把握语速的轻重缓急。比如,原文中的第一段,作者先列举了燕子、杨柳、桃花三个意象,接着又运用了三个排比句,因此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时语气应放缓。然后,作者又用了一个设问句,因此,从“但是”一词开始,语气应加重,以突出作者的困惑和迷茫。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逐步掌握朗读的要领,读出感情。
示范朗读只是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深入指导才是朗读教学的核心环节。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保持耐心,让学生懂得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又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众所周知,一节课时间有限,如果教师将课堂时间全部用来指导朗读,其他内容的教学就没有时间展开了。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全篇朗读,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既完成朗读任务,又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呢?教师不妨从文章的关键段落入手,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让学生深入揣摩和体会。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之美[1]。
例如,《穷人》这篇课文描写最为精彩的部分是桑娜将邻居西蒙的孩子带回自己家,并在家里惴惴不安地等待丈夫的过程。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非常生动的心理描写,将桑娜的恐慌、不安、忐忑描绘得传神到位。在这个过程中,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不断地揣测丈夫回来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看看学生在朗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记录下来。接下来,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重温原文的片段,为学生深入分析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站在桑娜的立场上想一想她此刻的内心感受。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朗读这一段时要读出桑娜的恐慌、不安,以及焦急的心情,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擅作主张能否得到丈夫的理解和支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进一步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将全部的时间用来朗读课文,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文章中的核心部分或关键段落,让学生掌握朗读的精髓,感受朗读之美。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朗读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朗读就是让学生将文章从头读到尾,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事实上,朗读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既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男女生齐读,还可以小组齐读等。教师如果长时间运用单一的朗读形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甚至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开展朗读活动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朗读形式,满足学生对朗读活动的心理期待[2]。
例如,《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中有很多个角色,如小白蛇、老龙王、海力布、带头的鸟、乡亲们、老人等。这为学生的朗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教师在传统朗读形式的基础上可额外增加“分角色朗读”这一形式。在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角色的性格。比如,老龙王是怎样的性格?当他看到海力布带着自己的女儿回来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再如,当海力布听到一群鸟儿偷偷地议论洪水即将侵袭整个村庄时,他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感受?他是不是一听到的消息立刻就去通报给乡亲们呢?他是否有过犹豫?他为什么会犹豫呢?通过对角色的分析,学生在朗读时会更加游刃有余。此外,为了增强分角色朗读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不同角色的台词。比如,课文中并没有具体提到乡亲们的反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增加乡亲们的角色,并配上一两句符合场景的台词,优化朗读效果。
在小学阶段,开展朗读活动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用单一的朗读形式贯穿始终。事实上,朗读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朗读形式,必然可以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环节。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学会朗读方法,是每位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本文从四个角度探讨了朗读教学的策略,旨在让学生读出美感、读出新意、读出情感,从而真正实现美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