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斯喜
(广东花城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广州 510000)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是继新课改之后,教育界掀起的又一轮改革风潮。时至今日,“核心素养”一词已经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并且在教育领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技校语文写作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我想也应该融入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视觉下研究技工语文的写作教学,更显得接地气。
写作是技校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技校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背景下,写作教学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1.1 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使正处于改革瓶颈的教育发展看到了新的希望。衡量人才质量和提升人才水平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核心素养的提升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的语文素养,成为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主要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语言架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这四大要素之中,如何构建并且熟练运用语言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核心,也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独特的素养门类。教师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位、培养审美特质和实现文化传承,都要求学生拥有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具体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技工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借助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显现出来,也需要在上述语文学习活动中发展和提升。
1.2 写作教学中提升核心素养的意义。写作教学是语文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实际的语文写作课堂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平时读书少,知识面窄,写作素材积累单薄;作文死板且缺少真情实感。在新课改和核心素养目标的推动下,写作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在写作教学中融入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四部分内容也是必要和可行的。在语文实际教学中,重在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总之,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核心素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技能,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其人文素养,建构更加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1 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没有逻辑性。我在多年的技工语文教学中,接触的学生多数存在语言组织差的现象,不论是课堂回答问题,还是写作的书面表达,常出现语言运用不规范,表达杂乱无章等情况。学生对老师规范的语言表达不适应,认为这种文绉绉的表达过时、乏味。竟把“胡说八道”当作时髦。在书面表达上,多数学生出现“口水化”语言。广东的方言本来就在语序和表达上与国语有一定的差别,加上学生不注重口语与书面语的转化,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广州人聊天拉家常的语调语序,诸如:“…咩;…啰;…啦;”等等!
2.2 学生写作依靠网络。网络时代给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的很大的便利,很多问题都能通过网络查询得到解决,尤其是学生这个群体无论碰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是访问无所不能的“百度”。这一现象使学生养成懒于独立思考的惰性。课堂教学期间,在脱离手机的前提下,让学生写一些条据,学生竟然无从下手,连小学学过的请假条、经常使用的借条都写得一塌糊涂。
2.3 滥用网络版语句,错字、别字成灾。上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生活的主要成分,没有网络的地方,其严重程度堪比停水停电。由于经常阅读网络段子,一些不规范词句深深印在青年学生的脑海中,导致他们在写作时也自然而然地使用这些词句。现在网络词句随时可见,连高校新生入学的标语,都在使用。诸如:童鞋(同学);妹纸(妹子);嗨起来…等等!
2.4 作文有骨架没有血肉,高喊口号而没有半点实质。现代学生较有主见和个性,对各类问题似乎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写作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作文材料、主旨的理解都比较到位,作文时能写出其中的道理或者内涵。然而这些作文从头到尾都在讲大道理,发表看法,很少有联系实际生活,没有实例作为佐证。造成整篇文章只是一个骷髅,没有血肉,缺乏灵性。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很少切身去观察和体验,对周围的人或事漠不关心,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或者网络的虚幻空间里。
2.5 教师自身缺乏人文底蕴,综合素养不高,在写作教学时脱离实际生活。千古名篇巨作,皆来自实际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我想,文章若不能揭示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实际,那就是空谈。另外,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更少去创作研究。在写作训练前目的模糊,仅布置好题目规定好时间让学生写,而批改却不到位。学生弄不懂自己的作文问题出在哪里,导致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作文水平徐徐得不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位、培养审美特质和实现文化传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多数受物质社会的影响,个人物质利益至上,连人生观价值观都是畸形的,哪来高雅的思维品位和审美特质,更谈不上文化传承了。
对于上面提到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实际写作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 引导学生注重词句的积累。
(1)倘若文章是一个人体,那么语汇就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包括词语、短语的总汇,还包括语句、句群。因此,要使文章这个人体能直立、完整、健康且富有灵气,在写作前须建立语汇库。建立语汇库须遵循两个途径,一是阅读,二是生活。在这要提示的是要积累规范、优美的语汇,而不是网络娱乐版的口水化语汇。平时广泛阅读书籍和报刊,特别要注重阅读经典之作。在积累语汇的同时陶冶情操,内外兼修,从而提升自身思维品位和审美特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常用苏轼的这句诗来勉励学生,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升华自身的气质。养成做笔记和写读后感的习惯,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下来,建立个人阅读档案。注重观察和体验生活,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把新鲜的人事、生活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起话来自然能出口成章,下笔必能妙笔生花。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加强材料的积累和收集就是为日后的写作囤积能量。技校学生平时不注重积累作文素材,网络泡久了,歪门邪道的道理却吃了一肚子。造成写作时“肚子里没有半点好墨水”。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墨水自然无从下笔,勉强作文,最终落了个瘦骨崚峋的模样。另外,青年学生虽然成天泡在网络世界里,但只局限在娱乐领域,对政治时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少有关注。因此,所作的文章肤浅乏味,甚至糟粕得令人反感。遇到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循循诱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周围的人事,广泛涉猎世界风土民情,有条件的可以经常旅游,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就是文章的材料了。
(2)写作除了文字的材料的积累之外,还要加强思想的积累,即思想境界的提高。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社会责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元素。在写作时要把思想上升到国家、社会的层面,要有科学的创新理念,同时要发扬优良国学传统荟萃。材料是血肉,那么思想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主旨不明确,或者立意不够深刻,说明作者的思想层次低浅。故此,要使作文的思想升华,就要建立思想库。建立思想库仍需遵循两个途径,一是善思,二是辑录。善思,就是遇事不忙于下定论,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新鲜的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技工语文第一章中,我设置了一个关于“诚信”的话题作文。题目一出,学生都觉得非常容易,不加思索就动笔,结果普遍学生写作效果不佳。主要问题就是缺乏思考,对作文的主旨把握不到位,立意不深刻。关于“诚信”的话题,学生提仅局限于:“借钱要还;说话要算数;生活的某件小事使我明白诚信的重要性”。选材不典型,主旨的确立亦没有深度,总体反映了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仅局限在人际关系上。倘若学生善思,则可引用我们在技工语文第一章所学的《孔子的诚信观》中的几个观点,诚信不仅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性,更在政府为政、个人安身立命、教育方面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辑录,要求学生养成摘录名言警句的习惯。引用名言警句在写作时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立竿见影、妙笔生辉的功效。譬如,我们写关于“孝道”的文章,一句“百善孝为先”或者引用《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就把关于孝道这一思想行为全面剖析了。文章若能再陈述几个真情实感实例作为佐证,烘托主题,就显得有血有肉有灵气了。总之,作文者平时要注重积累,建立材料库,材料能在作文时给人以灵感性的启发。
3.2 引导学生作文时要注重立意。
(1)立意专一。21世纪的青年学生比较热衷张扬个性,似乎对各类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在作文时多数表现出观点平平,所选择的材料不能突出主题。“作文之事贵在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再复杂的事情,主旨都不可分散。作文、特别是应用文,主旨专一是第一要素。倘若一篇文章既要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立意必然不专,不专就不明确。这类文章让读者往往昏头转向,不知所云。作文者经常陷入一个误区——面面俱到,素不知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不到,文章如一盘散沙。在日常教学中,为了通俗易懂,我经常把作文面面俱到者比喻为吃饭贪多嚼不烂。真正品尝饭菜美食,首先是食物品种口味单一,然后是小口进食,细嚼慢咽,如此才能品尝出其中的味道。因此,好作文必须是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个事件来表现主题,也要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做到紧扣主题。
(2)立意新颖。这里说的新颖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写作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创新是文章的核心,特别是议论文。如果观点陈旧,构思没有跳出传统的框框,所创作的文章就像一潭死水。那么,新颖来自于哪里呢?我想,新颖来自人们审视问题独到的视觉。当然,具备独到视觉是有前提条件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具备鉴赏和创造的能力。打破思维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善于发现问题的反面、对立面和隐藏部分。技工语文教学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是“学会思考”,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突破思维瓶颈。这恰恰是融合了学生核心素养。教学中我常举例:“一个记者父亲把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杂志封面撕得粉碎,让4岁的儿子把地图拼完整,心想着能难倒小孩,没想到儿子只用了两分钟时间就拼凑完毕,而且毫无差错。究其原因,原来封面的背面有一幅人头像,小孩是按照人头像把世界地图拼好的”。通过这个通俗易懂的实例,学生受到很大的启发。写作其实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被启发后,不再出现一看到题目就蒙头盖脸地写一些类似流水账的文章,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尽量寻找题目或者材料中人们不容易发现的新的元素。
(3)立意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不是众所周知的浅显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内涵。《技工语文》经典的力量这一单元,我曾给学生出过一个作文题:“假如我只剩下三天的光明”。普遍学生作文时都在围绕“剩下三天”,把这个短暂而又宝贵的时间作为主题。这三天里我要干些什么才有意义,有学生写到:“要好好陪伴父母;要把亲朋好友都走访一遍;要做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三天后的黑暗。其实,这个立意是浅层的。通过作文辅导和评讲,我引导学生要跳出“剩下三天”这个局限。文题暗示学生在这三天的来临之前的“数天”里要懂得好好珍惜自己,珍惜周围的人和事,规划好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这类作文的训练,从另一角度深化了学生核心素养。
(4)立意巧妙。要求我们写作时做到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作文,特别是考试作文,字数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文字里表达深刻的思想,则要从一个点、片段、瞬间、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凡间显新奇。
3.3 好文章源之于生活,引导学生做热爱生活的蓬勃青年。上面提到技校学生作文空洞乏味,瘦骨崚峋。主要问题出在学生不关心生活,不了解时事,成天困在自己虚幻的世界里。这个问题导致学生在作文时只能写一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大道理。真正要烘托主题,势必有真情实感的案例予以佐证。教学中我常举例引导学生:“假如要形容一个人长得高大魁梧,该怎么写”?如果直接写此人身高186厘米,体重90千克,显得格外生硬死板;如果写此人十分高、非常高、特别粗壮,读者只能是猜想,到底有多高、有多大?这样的情况经常在学生作文中出现,习惯用:“很、十分、非常、特别、不得了,”等等。那么该如何阐述,才让读者既不觉得生硬死板,又能精准地获取信息呢?用实例进行佐证是最好的办法。比如,我要说:“刚才在球场见到一个高大魁梧的男生”。我想表达或者突出男生的身材特征,那么,可以说:“刚才球场上打篮球的一个男生,站在那里比其他队友都高出一个头,稍微一蹦伸手就能扣篮,他不但高而且壮实,对方三个人都拦不住他上篮,打起球来有姚明的风范”。相信这样阐述,一个高大魁梧的男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在指导写作的同时,我通过一些案例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和体验生活,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加人生阅历,完善人格素养。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21世纪公民所必备的素养,它对于个人的发展、就业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素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技校学生群体在塑造世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人提出了核心素养应该在职业教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的驱使下,更要大刀阔斧地改进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