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表现力①

2021-11-22 03:45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表现力身体素质舞蹈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河南三门峡 472000)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以及对舞蹈艺术的理解能力,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要对教学理念进行优化,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大胆创新,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教学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促使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能力相互融合,在学习中充分感受舞蹈的魅力。

其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则需要舞者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及表演技巧,能够理解舞蹈的艺术内涵,在演绎中融入自身情感,使舞蹈表现张弛有力、流畅优美、轻松自如、韵味十足。

1 高校舞蹈教学中表现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挖掘作品深层文化,丰富舞蹈作品内涵

任何舞蹈作品都体现着一些文化精神,不论是什么舞蹈类型,其中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也正是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在舞蹈的启蒙阶段,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塑造优美的形体,通过舞蹈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气质。当学生进入高校后,仍然选择舞蹈专业,主要是为了掌握这一技能,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高校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对不同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重新认识舞蹈这门学科,引导学生深刻感受舞蹈学科的独特魅力。再由学生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出对不同作品的理解[1]。

1.2 增强舞台表现力

除了要熟练掌握舞蹈的动作,舞者还需要通过表现力将自身的情感生动表达出来。一个没有表现力的舞蹈作品,是不具有灵魂和情感的。舞者在表演中注入了表现力,就可以借助表情和舞蹈动作,同观众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样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2]。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在欣赏舞蹈表演时,不仅让专业人士可以感受到作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且让那些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体会到舞蹈的魅力所在,同舞者一同沉浸在作品呈现的情境当中。舞者自身也可以通过舞蹈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化、社会形态,甚至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将自身感悟到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加饱满。

1.3 丰富课堂效果

舞蹈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对舞蹈知识和相关技巧进行讲解,还需要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爱。由于舞蹈是一种能够传递表达情感的艺术,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承担着学生引路人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舞蹈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学生对未来能够从事舞蹈相关职业充满向往和热情,自主地投入舞蹈学习和训练当中[3]。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升表现力的同时,要在教学中加强相关文化的讲授,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体验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舞蹈的表现形式,在舞蹈的表现上更进一步。

2 现阶段影响高校舞蹈学生表现力的相关因素

2.1 艺术素养

要想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以提高,就要考虑到相关的影响因素。艺术素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4]。跳舞就是要进行个体情感的传递,这个情感传递的过程具有艺术特色,并富含艺术文化底蕴。舞蹈一般都会搭配音乐共同展示,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要和音乐相互呼应,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借助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将舞蹈动作更好地表现出来,使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充分展现。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先让学生理解音乐对于舞蹈表现的重要作用,对音乐艺术内涵要有所了解和掌握。这样在舞蹈练习中,才能将音乐和舞蹈动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舞蹈的艺术之美、舞者的体态美、造型美更好地展现出来。

2.2 人文素养

舞蹈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舞蹈还是一种人文素养的表现形式。我国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舞蹈,就是由于舞蹈中承载着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因此,各民族的舞蹈表现形式、动作编排设计上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5]。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对于舞蹈中的人文精神有所了解,理解其传递的是何种地区文化或人文精神。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舞蹈,使学生舞蹈表现力进一步得以提升。

2.3 身体素质

就学生个体来说,舞蹈表现力更多的是需要通过舞蹈动作体现出来,因此,舞蹈展现的主要载体是身体。好的舞者,其身体一定是既有力量,又具有柔韧性和协调性的。虽然和体育竞技项目对个体身体素质的要求不同,但是舞蹈本身对于个体的身体素质要求还是相当高的。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舞者才能够完成各种需要力量或协调性的舞蹈动作,借助身体的张力将舞蹈表现力充分展现出来。

3 如何提升高校舞蹈学生表现力的相关策略

3.1 重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舞蹈基本素养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的前提基础,学生的肢体力量、柔韧性及灵敏度,都会对舞蹈表演产生直接的影响。舞蹈基本素养和身体素质方面的练习,都是简单动作的不断重复,因而相对枯燥、无趣,很多学生对此都有所忽略。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采用一些强硬要求,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强化舞蹈基本素养[6]。首先,在正式开始舞蹈教学前,引导学生进行足够的热身练习,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组次来进行拉伸等动作练习。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肢体表现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其次,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身体力量、耐力进行培养。通常舞蹈剧的表演时间都较长,学生的体力如果跟不上,在下半场表演中就会力不从心,舞蹈动作就会变形或出现动作不协调的情况,舞蹈表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对学生舞蹈基本素养的培养,主要从培养学生舞蹈功底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两方面入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提升舞蹈功底;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的感知能力,进一步理解舞蹈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方向;同时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多种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音乐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对学生的舞蹈素养进行强化训练。

3.2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我国地域广阔,有着多个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信仰,这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和舞蹈风格。因此,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要对舞蹈背后各种多元文化进行了解,通过对不同舞蹈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比如,当学习蒙古舞时,就要对马背文化进行了解。游牧民族粗犷、豪迈,向往自由,所有的舞蹈都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及草原上奔驰的骏马、翱翔的雄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文化使蒙古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进行了解、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舞蹈的表现力。

3.3 强化学生对于舞蹈表演内蕴的理解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升对舞蹈作品艺术内蕴的理解。学生要将舞蹈动作和音乐的韵律融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并结合自身对作品内蕴的理解,对作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舞蹈技能进行舞台展现[7]。这样才能够让舞蹈作品更具有张力和舞台表现力。这样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艺术审美及舞蹈艺术价值的理解,使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得以提升。教师要将舞蹈技能和音乐韵律、艺术文化背景及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需要学生在舞蹈表现中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由于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自由想象发挥的空间。例如,在学习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老师的作品《雀之灵》的时候,首先学生要了解这是一个傣族舞蹈,舞者要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模拟孔雀跳跃旋转、迎风而立及展翅飞翔的各种姿态,在表演中化身孔雀,体现出灵与肉的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作品表现,通过自身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并发挥自身想象力,在表演时沉浸在作品的意境当中,这样才能将作品通过最佳的舞台表现力呈现出来。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改善自身的学习能力。高校舞蹈教师只有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地深研教学、促进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舞蹈艺术素养,才能够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以进一步的提升,使高校舞蹈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得到体现。

猜你喜欢
表现力身体素质舞蹈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舞蹈课
锻炼
新发现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纤变墨画
如何在舞蹈表演中巧妙运用舞蹈技巧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