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桂兵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016年7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指出,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国家的相关重要政策文件中频繁提及体医融合的健康指导思想,足以说明其重要性。而纵观我国历史,不难发现数千年来我国传统武术都在中医治疗疾病中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最广为流传。2019年1月21日, 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数据,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 占总人口的17.9%。而依据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 。[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老年人常被各种慢性病困扰,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引起各界学者们广泛的关注,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需要来看,传统武术应用在体医融合中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体医融合”起源于美国,其目的是通过运动科学和医学等学科成果相互交融以帮助人类获得健康。我国体医融合最早由宣海德提出并阐述。多数研究认为“体医融合”是基于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续性,把体育、医疗等多项健康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民众科学健身及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以获得健康促进的全生命周期过程。[2]近年来在体育与医疗研究领域从体医结合发展到体医融合,虽然一字之差但由结合到融合不难看出两者的关系得到了本质的升华,体现了未来的健康事业不仅仅是两个学科进行简单的组合,而是要深度融合、深层互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首先,传统武术具有健身特性与健身功能。传统武术的健身特性体现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益寿延年,并且传统武术本身就是一项对人体有益的有氧健身运动,具有健身特性。在传统体育项目中典型的太极拳运动受到各个年龄段的亲睐尤其是老年人,其特点讲究柔和缓慢、内外兼修。其次,老年病及其特点。老年病,又称老年疾病,是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与衰老有关并且有自身特点的疾病。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呈现外表形态、组织结构和各种功能均退化。其中神经系统的老化是指随年龄增加大脑萎缩、退化, 脑细胞数减少。脑细胞的减少则会引起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减弱, 神经调节能力较差,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因潜伏期延长而迟钝。[3]同时,肌肉的萎缩、肌力的下降、骨质疏松等都是老年人明显的组织结构特征,还包括各种心血管疾病, 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在体医融合的视角下基于传统武术的特性与功能,鉴于老年病的特殊性,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帮助老年人预防和治疗疾病。当今社会,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需要适当松弛。在心理上,传统武术的练习中结合相应旋律的音乐会产生节奏感,练习者尝试去体会把握好这种节奏的快慢轻重缓急,使精神压抑得到释放,从而获得身心愉悦、健康长寿的目的。其次在生理上,传统武术如太极拳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极大帮助,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运动能力、缓解关节疼痛、增强记忆力等多种功能。[4]基于太极拳的种种特色功能,就不难理解作为国粹之一的太极拳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如今依旧闪闪发光的缘由了。
在对健康追求和疾病的控制方面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及理念上的与时俱进。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便提出了一项运动健身的新理念,即目前国际上推行的“运动是良医”项目(Exercise is Medicine)。旨在通过增加体力活动促进全民健康、预防慢性疾病,鼓励医生把运动处方作为慢性疾病治疗方案的一部分,而该项目现已逐步进入美国的医疗系统。[5]从现状来看,我国老年人对传统武术与医学融合的认识还不够,并且也没有途径去接触医疗与传统武术融合方面的知识与思想。一方面,缺乏政府积极的引导宣传,许多老年人甚至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老年女性人群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指导,老年人不知道如何用传统武术解决自身的健康问题。传统武术与医疗融合的科学治疗模式还没有普及到大众中,目前老年人对“医体融合”方面的认识不够,目前急需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不断地更新观念,这对于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及治疗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016年全国“两会”提案数据指出,中国目前具有康复师治疗师专业资格的人仅约3.6万人,每10万人口中只有2.65名康复治疗师,而在欧美等国物理治疗师的数量平均为60人/10万人口,香港地区为36.4人/10万。我国目前还有30余万康复人才缺口,其中物理治疗师(PT)18万人,作业治疗师(OT)9万人。[6]当下体育与医学专业都只重视本专业的技能学习与培养,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体医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越发明显,社会需要既懂医学又懂传统武术的专业人才,老年慢性病患者多,由于供求关系的紧张,导致市场价格对于普通人而言非常昂贵,无法让更多的老年病患者体验到体医融合的优势,特别是社区医体结合现状方面严重缺乏复合型人才的运用,这也是体医融合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政策法规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是指导国家地方事务的必要性文件,对于体医融合来说,无论是在制定法律法规层面对体医融合进行规范行业义务和责任的界定,还是对体医融合市场的实施办法和权利规范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具体的政策法规落地是大规模推广的前提。此外缺乏就业的导向性文件,导致没有建立起人才与市场的对接机制。当前,体医融合已经被提到国家政策的层面,但具体实施细则以及配套法规仍然缺席,使得体医融合在实践中难以落地。
体医融合的推进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共同协作,互相促进,就目前情况看,两者缺乏沟通缺乏交流。新中国建立以来,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各行其职,有着自身的行政管理性质和独有的运行管理模式。[7]体育部门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管辖,医疗卫生部门属于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管理,两者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原本政策不明晰、权利未划分的合作更加难以进行。现今也已不是对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要让两个部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将社区作为理念推广的载体和主要场所,开展“体医融合”的健身保健宣传让医疗组织和体育组织对社区的老年人保持着信息的通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积极宣传相关政策,使老年人形成良好的锻炼意识。社区作为体医融合的一线,需要做好具体的服务工作及现实案例的讲解,其中包括运动处方的提供,耐心讲解,将成功治疗的老人作为具体事例,通过对老人进行体验式的推广大力宣传传统武术对于老年病的防治优势,传播手段要多样化,实现互联网+体医融合理念的传递,使老年人认识到医体融合下传统武术对老年病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鼓励既有体育专业学识又有医学背景的高校开设武术课程,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体教融合,大力培养能促进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在掌握医疗技术的同时,也能够熟练运用传统武术。在课程设计方面可借鉴体医融合较为成熟的国家,从而增加不同的培养方式与方向。截至2014年7月,经过CAPTE认证及正在认证中的物理治疗专业共253个。近年来美国每年毕业的物理治疗专业学生 7000—8000人,而且逐年增长。[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他国经验的过程中始终带着批判的思维,依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大力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养传统武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人才。目前,国家为减缓就业压力,提出毕业生可进行第二学位的学习,借此机遇有能力的院校也可以在校内进行融合培养,例如,本科学医还未就业的学生,若对体育有一定的兴趣便可以参加关于传统武术的第二学位学习,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学习。
体医融合存在跨界的特殊性,存在资源、利益、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差别,并且要求体医融合是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涉及多领域的融合。基于现实情况政府有必要加强法律的顶层布局与设计,尽快出台相关推动健康中国的法律,明确体育和医疗行业的责任和义务,详细阐述疾病治疗全过程的法律责任,同时也要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营造健康的社会大环境,为我国体医融合事业保驾护航。同时,建立规范的人才考核机制,严格遵循持证上岗。政府部门通过法律、监督、评价等手段,上下贯通,构建一个良好的资源、信息沟通环境,让其他主体形成强烈的健康促进协同意识。[9]体育与医疗部门的协同工作必须有相关法规作为指导与保障。其次,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辅助人才培养及就业,打通体医融合的任督二脉,使其通畅无阻,可通过增加社区的体医融合服务单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医院在诊断病情后应分级分类进行处理,这样不但能帮助医院减少压力,也能为体医融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体医两部门长期分离的状态看来,想要第一时间快速的融合必须加强沟通,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依然存在两个部门的合作积极性低,沟通交流机会与渠道有限等问题。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在宏观合作中,可设立体医融合科室,此科室主要是体医工作者承担健康宣传、群众体质监测、社区体医融合培训等相关工作。其次从微观上来看,应把协同治理应用到实际问诊中,即在门诊中增加老年人体力活动的问诊,并将其纳入疾病的考量范围。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医融合的关键在于融合而不是体医,第一步打破融合的僵局,以社区为基本面,以老年群体为突破,在此基础上考虑多方式、多种类的融合路径,寻求体医融合的可行性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