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搏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中国武术发展的最大动力源于何处?2020年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用一个专门部分阐释“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令人关注。由此得到启发,产生了推动武术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想。
2019年7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民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督总局、广电总局等13部委联合发布了《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2]规划明确指出:武术产业是以武术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和教育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健身休闲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大力发展武术产业是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客观要求,是激发武术产业发展活力、弘扬武术传统文化、提高武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对建设健康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体育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武术实现产业化发展是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武术产业发展应以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为目标。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不断加快和体育强国建设稳步推进,武术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规模持续扩大,并呈快速发展态势。目前,中国武术协会认定的武术之乡已达到100多个。武术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培训研修、用品制造、武术旅游、影视动漫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以“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国武术散打俱乐部超级联赛”“中国真功夫武术散打百强争霸赛”“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等品牌赛事为引领的武术赛事日益繁荣,以推动武术普及化、社会化为目的的武术健身活动日趋活跃,以技能培训、强身健体为主要内容的武术培训研修蓬勃发展,以武术运动服饰、刀枪剑棍等器材及相关装备为主要产品的武术用品体系初步形成。但总体上看,我国武术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存在着体制机制不顺,规范标准不统一,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行业服务质量不高,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开放合作程度不高等问题,武术产业国内大循环不够畅通,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有序引领。[2]
大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共同特征是国内大循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是一样的,国内传统文化供给和需求对于传统文化循环起到支撑作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面对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强势崛起,展现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在“后新冠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内循环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增强。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特别是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外部环境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面对中长期问题和挑战,更要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融合优势,强化传统文化国内大循环,增强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韧性。在此大背景下,武术产业的发展,首先应以传统体育文化复兴为目标,畅通武术产业国内大循环。
“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创新能力是提升武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武术产业发展新优势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数字经济逆势上扬,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奋力突围,共享工厂、智能制造方兴未艾……,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智能创新模式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复苏的作用清晰可见,依托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创新发展机制,推动武术产业发展成为时代的选择。2020年体育产业的“复产复工”体现在居家健身锻炼、线上培训等方面积极应对危机的方式。疫情后,大众对于健身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面对人们对体育消费的多样化需求,体育用品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线。除了在单件产品研发上发力,一些企业还重新审视产品线。以往,国内体品企业外销市场基本以中低端为主,在体品消费高端市场中鲜见中国品牌,而在2020年体博会,体品厂商通过智能化的高科技产品表达他们在推动产品品质升级,进而坚定重新引导市场发展的决心。武术产业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第一,畅通循环,首先要打通堵点。面对中长期的问题和挑战,更要加大创新,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如何打通堵点、畅通循环、促进武术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难题之一。武术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更需要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贯通生产、资源配置、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武术产业需求牵引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以武术为特色的健康产业的需求和青睐,促进武术产业经济良性循环。首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能力。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武术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供需协调匹配。优化提升供给结构,促进武术产业协调发展。其次,要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矫正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从源头上畅通武术产业循环,促进武术产业各梯度之间的良性互动。再次,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畅通武术产业服务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降低全社会互通成本。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对标国际先进体育文化产业模式和最佳实践(如: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瑜伽等)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不同地区政策协调统一,有效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等不利于武术产业推广的因素。最后,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推动武术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
第二,要加快培育武术内需体系。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武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武术产业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武术产业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首先,要深挖武术资源。组织开展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武术资源调查,摸清发展武术产业人文基础条件。积极推进武术资源相近、产业互补、供需对接的区域联动发展。整理编辑有史料价值、有影响力的武术文化遗产项目,重视武术典籍、拳谱、器械等文物的调查保护工作。其次,应以武术套路、散打、短兵等观赏性强的武术项目为突破口,打造一批娱乐功能强、商业价值高、表现形式多样的武术表演节目。鼓励开发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表演精品。积极培育各级各类武术演出团队,推动武术表演市场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三,要拓展投资空间。以现有武术院馆校及武术产业经济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武术产业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第三,要健全现代武术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武术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一是扩大优质武术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武术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武术文化企业、武术文化业态、武术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线上演播等武术产业。实施武术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武术文化品牌。以河南登封、陈家沟、河北沧州等地的武术文化产业为示范,培育骨干武术文化企业,规范发展武术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武术文化产业带建设。二是建立武术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武术文化旅游体验,促进武术与养生、旅游、文化、传媒、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武术影视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武术影视产业链条。鼓励国内旅行社和旅游景区设计开发包括武术体验内容的赛事观摩、运动体验、遗产观光、节庆会展、研学旅游线路产品,建设一批富有武术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武术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示范区。积极发挥武术在运动康复、健康养生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加强武术文化传播,大力发展武术文化产业。
最后,要从扩大武术人口、支持武术企业发展、扶持武术社会组织等三方面全力打造武术产业良性循环机制,最终促成武术产业国内大循环。
当代中华武术的发展,需要中华武术和奥林匹克运动寻求共同点,在商业化、科技革命、机器大生产的背景下重新赋予中华武术世界化的意义。[3]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在全世界范围内关注度极高的体育赛事,武术能否作为竞赛项目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在2001年中国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后就成为了争议颇多的话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以套路为主要竞技形式的武术得以在国内传承并逐步在国际传播,这对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为了适应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要求,《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进行了较大修改,并于2002年起开始试行,该规则使武术向“高、难、美、新”的技术方向发展。为了能够进入奥运会竞赛,增加竞技性,甚至削足适履,派生了许多过度旋转、翻腾动作。实践证明,它不仅远离了大众,而且2次申奥失利,至今入奥运会竞赛项目未果。[4]武术要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受武术国际推广和普及的影响,更需要有国际众多的武术爱好者促成。自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武术首次与奥运会竞赛项目失之交臂后,武术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成了萦绕在业界众人心中的梦想,两次与奥运擦肩而过,引发了人们对“武术该何去何从”的反思。[5]令人振奋的是,2020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通过“将武术列入2022年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的‘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入奥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势必得到更大提升,也为完成进入夏季奥运会的战略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武术产业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6]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等内容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入奥是武术国际化的引擎之一和动力源泉,入奥无疑会全面带动中华武术的飞跃式发展,尤其对武术产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产生长远影响。为力争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标奥运会,创新发展思路,扎实推进 “武术入奥计划”,推动成立高层次的武术申奥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组,紧密联系国际武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也在逐步开展。
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打造国际、国内两大赛事交流平台。积极举办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鼓励河南焦作、河北邯郸、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等地方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太极活动,打造大型国际太极拳系列品牌赛事,树立太极文化的世界品牌。鼓励和支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武术协会打造省(区、市)、市、县三级联动的太极拳系列赛事竞技交流平台。
综上所述,应以武术入奥为契机,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武术产业国内市场和文化产业输出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武术产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全面推动武术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满怀信心地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要让武术走进网络,以武术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武术推广方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变革。同时,“高质量”是近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关键词。武术产业经济要做到高质量发展,既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同时又要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综合竞争力。在武术信息化数字化到来之际,如何更好地认识、开发、研究乃至转换成果是值得关注的。武术的发展应乘载时代信息这一列车,大打武术信息这张牌,武术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将要到来。
如今,网络工具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乃至学习方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的盛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起、居、住、行各方面的变化,因此,当今已成为网络时代,网络的价值与作用凸显。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网络的信息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体。深深扎根于社会中的武术,也应搭载时代发展主旨(即信息化)这一航船而起航。武术信息化对武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着力打造武术产业数字经济新优势,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武术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武术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至于具体谈到武术产业,主要是着力推进武术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以现有的武术产业资源培育为核心,培育发展针对武术产业的个性定制等新模式,加快武术文化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深入推进武术产业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智慧武术,推进武术产业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当今武术也引进了数字化模式,如竞技武术裁判的操作,以编码形式来进行武术套路评判。武术数字化益处颇多,不必多举。为了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新趋势,就必须构筑从武术健身、武术场地器材开发、武术竞赛、武术教学到武术影视艺术,全民畅享武术产业的数字化生活:一是提供智慧便捷的武术文化公共服务。聚焦武术教学、训练、健身、养生、表演等各领域,推动数字化武术产业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武术产业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武术产业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武术产业服务模式和产品。二是要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武术产业数字生态。
新媒体是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过有线网络,无线通信网,互联网等渠道以及数字电视机、手机、电脑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到来之前,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基本靠口传心授,需要两者面对面地交流与指导,但因受限因素太多,使 得武术文化传播受到影响。新媒体的普及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武术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许多党建组织利用“微博微信热”这一现象,分别在微博与微信设置官方微博与公众号,实时更新政治新闻。武术的宣传也可以效仿,武术国际、国家赛事通知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比赛现场可以通过微博或其它软件进行直播。改变原有的电视台直播,增加受众以及关注度。新媒体的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低成本全球实时传播,拓宽了传播渠道,打破了传播力度,在武术传播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7]
推动“互联网+武术”已被写入国家的武术发展规划。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智慧武术”服务网络和平台,拓展“互联网+武术”新领域。借助个性化开放移动互联平台,实现武术赛事、武术商城、武术教学、武术电竞、电子商务等资源的整合,开展武术运动大数据服务,提供电子商务、信息查询、数据共享、服务指导等集成服务。国家倡导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武术运动O2O模式,充分利用和挖掘武术运动群体的大数据,构建涵盖武术赛事、武术俱乐部和武术参与人群的“智慧武术”生态服务网络平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等开拓武术健身产品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鼓励发展武术健身信息聚合、在线培训等武术健身新业态。大力发展武术产业资本、产权、技术、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服务机构为体育企业提供规划设计、管理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美好梦想互融互通的纽带和桥梁。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构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得以全面展示。儒家思想作为武术形象重构指导思想,一方面连接武术和武术人之间的纽带,既不失武术主体形象,又能改进武术客体形象,使主客体形象相 符合;另一方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树立中国国际形象,起到莫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其国际形象是影响对外交流成效的重要前提。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开放的载体,武术形象构建是中国形象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 思想下“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的武术形象,是中国思想对外传播的最高文化体现。儒家思想和武术作为中国最高的思想文化和身体文化,二者的结合宛如两个巨轮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梦想的平稳前进。[8]为了中国武术更好、更快地“走出去”,我们应该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动为指南,在纲领上要“统筹规划”做好“组合动力”;组织上要“协调配合”,各组织间相互合作;模式上要“双管齐下”实施技术先行,文化跟进;内容上要“有所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案上要“多元并用”实现传播渠道多元化,为中国武术“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具体的理论支撑和有效借鉴。[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在“全球化”时期的崛起,为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领域中展开国家间对话奠定了基础,也为包括武术在内的文学、艺术、体育等多领域的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畅通多元的渠道。[10]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发挥了“武术外交”的独特作用;当前,武术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依然是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2011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走进纽约联合国总部,完成了精彩演出,期间,1600个座位座无虚席,100分钟的演出赢得146次掌声;2017年9月,以“和谐、健康、共享”为主题的武术太极表演活动再次震撼联合国;此外,国家汉办的武术“巡演”、国务院侨办的“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中国武术协会的“武术丝路行”等高级别的人文交流与武术传播推广活动,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11]
面向新时代,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武术文化对外输出,持续深化武术服务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完善,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推进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并以之推动武术产业国际化推广与发展。同时,要逐步在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组织和孔子学院中建立考试点,通过考试点组织开展武术段位制培训和考试活动,推动武术向标准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到2025年,逐步完成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英文、德文、法文、西文、阿文等有关教材的出版,武术段位制的习练人数不断增加,开展武术段位制的地区覆盖面稳步扩大,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实现武术段位制教程进课堂的比例逐步提高,取得武术段级证书的人数逐年增加。其次,要加大武术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参与国际武术产业分工合作层次。支持代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武术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建立国际武术信息收集、编辑、研究和发布机制。积极支持武术企业参加境外国际大型武术展会和活动,提升在国内举办的武术博览会和交易会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武术研究对武术的健身价值和健身机理进行详尽的阐释,使武术的健身价值得到充分的认识,为我国的广大人民提供健康的运动方式,使武术尽快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和喜爱。[12]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引领下,推动中国武术的产业开发,服务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和平、发展、合作、 共赢”的旗帜下,挖掘中国武术文化的中国智慧,实现中国武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使命担当。惟其如此,中国武术的发展才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紧扣时代脉搏释放出时代的活力。[13]
大变局重塑新格局,双循环激发新动力。总而言之,双循环经济格局下武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时代彰显,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迫切需求。如何以入奥为契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行动指南,打通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让武术造福全人类的目标,是武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