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教育中家庭与学校角色定位的困境与反思①

2021-11-22 03:45钱娅艳张君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青少年家庭

钱娅艳 张君

(1.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100083;2.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 北京 100084)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1](国办发〔2019〕40号)中明确、直观地体现出青少年体育是体育强国的根基。学校体育承担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全部,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反而会让学校体育教育不堪重负而迟滞发展。国家层面的多项文件中不断提出家校体育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我国关注并研究家校体育融合已近20年,然而在实践中为何出现家长成为了学校体育的指责者和批评者?为何一直似乎沉迷于家校合作的“热闹”中?鉴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从角色理论的视角审视和反思定位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角色及融合中角色定位出现的偏颇,对厘清边界、分清责任和各主体角色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明确角色定位是青少年体育教育促进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重要部署[2],充分折射出这已然成为新形势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中的攻坚问题。学校体育的新理念在过去的10多年里层出不穷,学校教学下大力度改进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体质,然而这一实践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期望值和测试值常常是成反比例关系而存在。追溯其深层原因,笔者认为是我国青少年仍处在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教育权利的“隐形争夺”中,导致主体责任不能落实到位,长期存在着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在对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中出现不必要的内耗。戴维·波普诺、费孝通都认为角色是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体系[3,4]。扮演的不同角色,就应该享有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履行相应的职能,遵守相应行为规范。因此,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危机”的社会现实下,在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明确角色定位是突出青少年体育教育融合困境的必然要求。

2 青少年体育教育中学校与家庭间融合困境

从实践效果看,我国家校体育融合还远未适应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和家庭两个独立的主体融合不畅,从源头上看是中国传统体育观念所致,从直接原因来看则是各主体角色定位不清所致。

2.1 升学紧迫性与健康延后性使学校体育绝对劣势

学校体育一切工作的展开意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形成[5]。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统文化观念和“分数是王道”的教育考核评价方式影响,体育课被挤占并非个例。体育长期以来的学科弱势地位,导致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自上而下地让体育教育边缘化,在体育教师的地位“低下”和不被理解的双面夹击下,其地位与安全的压力下,动力逐渐缺失。随着逐渐放权和家校关系紧张,承担责任最末端的体育教师在安全的“第一线”担惊受怕,频繁出现“三无七不”温柔体育课等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社会、学校,尤其是家长的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多呈滞后性。[6]”再放眼现实,肥胖、近视、孤僻、忧郁等身心健康不良状态紧紧地缠绕着青少年,加上应试教育的倾向、近乎崩溃的学习压力、令人窒息的城市沙漠化、人际关系的荒原化,不仅折射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孱弱之事实,更是昭示了其潜隐的深刻危机与深远影响。

2.2 家校教育关系失序“泄力”体育教育

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和高期望值也使孩子的身体锻炼与体质健康在家长心里无法替代学习成绩与升学的重要地位。调查显示,城市中小学生放学后,89%以上的学生不被允许到户外进行活动,从下午4点到晚上的9点,学生几乎处于“静止”状况[7]。校外生活的“影子教育”现象加重了儿童的课外负担,家长因“教育焦虑”“教育恐慌”而给孩子“施压”,也必然压缩了校外体育锻炼的时间。1980年前后出生的这代家长正是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30年期间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第一代,越来越多为人父母的独二代本身还不成熟,也表现得对孩子教育的迷茫,随之父母“缺位”、爸爸“缺席”、隔代抚养等带来的系列问题凸显,加上家长不爱运动和部分家庭对孩子饮食的放任,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导致“小胖墩”“小眼镜”“小屏奴”诞生,家长忽略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最基本育儿职责的履行,很大程度上“越位”或“错位”。虽然学校有很多体育教育的责任但也有限,很多家长的依赖赋予学校体育本身不能承受之重,学校的任何失误都使家长感到失望,继而特别容易走向另一极端,正是家长“缺位”,较少与孩子、教师主动、全面沟通,发现孩子某些问题就从孩子的单向信息中做出判断,在缺乏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就追责教师、学校,此时家长与学校不是“战友”,而是体育教育的“对手”,成为了学校体育的指责者和批评者,不是加力者,而成了体育教育的泄力者。

2.3 单一性融合模式限制学校和家庭体育体育的融合

传统的单向性家校融合(学校和家长是“传递”和“接收”关系)一直以来似乎既是学校对家长的角色期待,又是家长无意在潜意识中的所作所为,牢固的尊师重教思想又让他们不敢冒犯教师和涉足学校的事务,只是被动地接收学校的指令并实施,而家长角色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又不可能退出,但因他们缺乏增强身体素质或运动能力的知识,不具备应有的教育技能,使得他们的体育教育角色扮演困难重重,难以履行好家长的职责[8]。环顾四周的学校,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家长们还依然处在“有关心,无信息”“有热心,无活动”“有人群,无组织”“有能力,无平台”的状态,学校缺少信息共享、互相支援、共同发力的平台让家长更多了解学校,缺少吸纳家长中有力资源为学校体育带来繁荣与进步,缺少家庭体育教育的指导工作为家长科学参与孩子体育教育提供专业性保障而使家长“缺位”。

3 青少年体育教育中家校融合的主体角色审视和定位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学校体育发展的全新定位,即确立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是我国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方向,而明确学校和家庭角色定位并落实责任则是新时代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键。

3.1 合理、准确的角色定位规避客观的不恰当行为

新时代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的角色总定位就是为培养与提高国民体育素质[9]。合理、准确的角色定位将能规避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客观社会存在而表现出的不恰当行为,引导学校体育实施符合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行为体系。

合理、准确地定位学校体育必须关注两个关键人物——校长和体育教师。

第一,明确校长角色定位方能把握学校体育工作方向。张伯苓曾经说过:“不懂体育的人,不应该当校长。”作为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灵魂、主导地位、决策地位的校长,是学校体育变革和实施的保证人,在学校体育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校长对于体育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地位的认识,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思路和构想,是决定一所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得好坏乃至成败的关键所在。

第二,体育教师明确角色定位方能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操盘手。体育教师不仅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也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直接操盘手,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者、体育精神的播种者、体育文化的传承者。

3.2 学校提供专业性指导促进家长发挥家庭体育教育的主体责任

当前我国教育政策强调“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意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过程中,明确自身目标、责任和方向,开展学校、家庭的指导工作从自发上升到自觉。引领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改变,让自己具有资本和力量[10]。学校指导家庭体育以不同形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教育水平为目标,促进家长发挥主体责任,旨在面向家长普及科学的育儿观念,传授青少年体育运动相关的科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及正确、简单的运动伤害处理办法等,为家长的家庭体育教育能力打好基础。家长在知识武装后成为改革和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推动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校指导须把握分寸,家庭体育教育指导对象是家长并非学生,应突出家长“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的地位,不能越俎代庖取替家长。

3.3 角色责任承担共识动态平衡状态形成教育最大合力

学校是人高效、集中接受规范、系统教育的场所。但将学校体育视为“万能”的,必然造成家庭与学校之间冲突,学生教育需家长和学校合作共同展开。《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1]文件中明确了学校和家庭的角色责任,提出要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应是合作伙伴关系的责任共同体,而家长在体育教育中与孩子是“亦师亦伴”,双方在责任承担共识动态平衡状态下形成教育最大合力。

3.3.1 学校和家长是合作伙伴关系的责任共同体

在当下多元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需要学校和家长各司其职、同向而行、通力协作,更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更多的尊重、包容、支持[12]。首先,学校定期向家长传递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信息,帮助家长认识学校体育行动背后的逻辑,让家长理解和认同学校相关工作从而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其次,家庭层面多配合学校要求,避免体育教育功利化。家庭中学生规律的作息时间、平衡膳食,以及适当教养方式都是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教育引导、督促陪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培养运动兴趣是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最后,学校广纳家长资源来丰富学校体育教育给学生更丰富的滋养,激发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热情,提供信任的舞台携手“家长智囊团”活动共建,也许会收获另一片美景。当然,在吸收家长参与时须遵守自愿和量力原则。总之,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教育关系应是相互促进、彼此补充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在孩子的体育教育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

3.3.2 “亦师亦伴”,家长提供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

在青少年体育教育中家长应是“亦师亦伴”,父母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或身体活动有利于为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习和与父母一起运动提供机会。父母在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经验,道德行为和生活技能的模范作用,已被证明会影响到孩子的观念和行为。调查结果表明:父母适度参加体育运动的孩子参与运动比例为69%,而父母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的孩子中参与比例仅为24%。父母在青少年参与运动中可以不断地指导他们去理解和思考。比如家长指导青少年运动回答“我有进步吗?”“我表现得怎么样?”这些问题的方式,会极大影响到孩子的体育运动感受、参与动机、自尊和能力感。目前阻碍学生体育锻炼的最大关键是时间缺乏,家长平衡青少年校外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运动的时间,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保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锻炼氛围。

4 结语

从学校层面进行角色定位的反思和总结,重新定位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学校内部不断提升“自我”而缓解“无计可施”问题的同时,引导家长建立科学育儿观念,做好家庭体育教育指导,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从家长角度需认识到引导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或者让热爱体育成为一种家风,家庭负有首要责任,而不能简单推卸学校或他人。从教育发展的内涵上说,“好孩子需要好体育、好学校需要好体育、好国家需要好体育”,培养新时代的好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青少年家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家庭“煮”夫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恋练有词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思维方式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