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惠
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它强调除了一般性的知识技能学习,更应注重人的综合素质、核心能力的发展,体现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校教育教学应在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来构建新的教育形式,让素质教育内容产生新的价值与意义。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六大核心素养是指艺术与审美能力、实践素养、创新与创造力、团队合作、学习素养和人文素养,而艺术与审美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音乐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的特质。其中,人文性包含学习与人文素养;审美性包含艺术与审美能力素养;实践性包含实践素养、团队合作素养以及创新与创造力。根据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中小学生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核心素养。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怎样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并能真正落实到位呢?
审美感知素养,是指通过体验、感悟、理解,把握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要素、手段以及它特有的美感。学生通过感知和体验音乐中具有表现力的节奏、旋律、音色、结构形式等元素来提高审美感受力。
例如,《理发师》这节课,音的长短、音的强弱等音乐理论知识内容,如果只是口头的阐述,学生很难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为避免知识概念化,本节课从节奏入手,在不同指令性问题的多次聆听引领下,引导学生节奏问好、节奏声势表达、在节奏中编创理发店声音的歌词、节奏中律动动作展示等,在不断地聆听、体验中,学生初步感知音的长短。通过聆听、画点—线的图形谱,直观地展现乐曲中音的长与短,并通过老师范唱、学生哼唱、交换唱等多种形式的演唱,学生深层体验音的时值长短。学生在图形谱中直观地区分哪些音比较高,老师范唱时声音的变化、理发师理发情境的合理创设、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聆听、歌唱、想象、体验中,感受音的强弱,表达音的强弱,从而表达音乐的情感基调。各种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概念的理解。
艺术表现素养,是指通过歌唱、乐器演奏、综合的艺术表演及创编音乐等方式,表达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艺术之美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感受音乐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在聆听音乐、歌唱表演、乐器演奏,创编音乐、律动表演、音乐剧以及其他综合表演活动中,不断丰富个体的音乐实践经验,提高音乐表现技能,从而提升学生艺术表现素养。
例如,《蜜蜂》这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随音乐划旋律线,模仿蜜蜂飞舞路线,学生在听觉中感受音乐,触觉中感知音乐,记忆音乐节奏。启发学生根据相同的节奏,运用已学音符创编独具特色的旋律,并为旋律填上自己喜爱的歌词,在课堂中展示。学生以音乐为载体,在听、动、舞、唱、创等音乐活动中积累音乐体验,表达音乐情感。
例如,《摇啊摇》这节课,首先让学生闭眼聆听歌曲,用语言慢慢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塑造出画面,当学生边听边想象,获得一定经验的时候,将节奏抽出,附点的出现让节奏中出现了摇摆的感觉,深化了歌曲的情感,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时再让学生随节奏朗诵歌词,会发现情感配上歌词是如此的相得益彰。在韵律的念词中,不少学生随着歌词轻轻地摇摆,仿佛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的体验深了,身体的各个感官被调动起来,歌声自然变得更加动情。
文化理解素养,是指不同的文化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人文思想也是不同的,人们通过感知音乐、艺术表现的方式来增进文化理解。各种不一样体裁和风格的音乐体现了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观。
例如,《红旗颂》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之前学习过的歌曲《共产儿童团歌》、《只怕不抵抗》,已经能用庄重、有力的情感去表达。在欣赏《红旗颂》之前,我先唱起《国歌》,学生慢慢跟着一起唱,三年级对国歌只是很熟悉曲调,歌词最熟悉的应该是最后的“前进”部分,看到学生很认真地跟唱,想象着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我抓住时机,引出了《红旗颂》,介绍了此曲在阅兵式中演奏,然后让学生在视频画面中欣赏,再次激发内心情感,回到用耳朵安静聆听的时候,学生已经能边听边想象不同的画面,能说出哪里是战士们艰苦的岁月,哪里是解放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样的体验也让老师对《红旗颂》有了更深的了解。
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核心素养,要与音乐学科自身的特征相结合。音乐日常教学中,在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丰富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入发掘和提炼音乐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