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红 刘 磊
新课程改革以后,我国教育体系对于小学科学的关注度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当前的重点学科之一。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开展,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提升教学的质量。本文基于小学教学现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小学教学的功利性过强,多数教师和家长只重视卷面成绩,忽视了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培养,因此不重视美术、科学与自然的教育。另外,小学科学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教学,容易使用自己的教学习惯,忽视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生硬刻板,缺乏适应性的教学内容,这样毫无趣味的内容,不易被小学生理解,教学效果往往得不到提升,不符合新课改中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资源匮乏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重视实践,因此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部分小学的教学资源匮乏,学校中的教学器材不足,无法让小学科学课程顺利开展。另外部分小学很少设有图书馆,科学方面的数据也相对较少,导致小学生学习受限,使他们的思维和视野得不到发展。
(三)不重视实验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对于部分教学而言,由于实验器材和相关书籍缺乏,往往无法顺利开展小学科学教育,有些教师不重视实验性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有的家长认为小学生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是“玩物丧志”,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经费有限 小学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对于实验器材和书籍的要求都比较高,这也势必会增加一些经费,而有的学校可能资金捉襟见肘,因此可能会忽视小学科学教育。
(一)提升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 语文、数学、英语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科目,也是小学生重点学习的对象,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小学科学等学科容易被忽视,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敷衍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关乎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必须规范相关教师的行为标准,引导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达给学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实践,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突破传统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先,自己则充当教学课堂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1-2]。教学前要充分了解教材,结合实际内容,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小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积极性差,教师要给予积极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策略 (1)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不要一味的进行教学讲解,要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对于学生的提问要耐心回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针对性的纠正,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加深对小学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2)关注思考过程: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问,注重提问,有针对性的提问,结合书本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更加深入的思考。(3)注重生活化教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注重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取材于生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师在课堂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们的进步与发展,尽量避免使用批评性语言,以防引起学生的反感,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是检验科学的重要标准,单纯的内容教育无法让学生产生“画面感”,不利于记忆和理解。而通过实验的方法,能让学生观测到科学实验的变化,更好的理解部分科学现象,如用振动的音叉触碰水面,其动能可转化为水的波纹,再比如将大豆种子浸泡后发芽,可通过对种子进行解剖,来观察到其内部结构,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
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仍存在较多不足,若想要做到有效教学,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使教师能够把握教材,联系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信将来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小学科学等课程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