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书年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二中学
部分学校不注重劳动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培养高中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劳动教育形式化与异化。首先,劳动教育形式化状态严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劳动教育这门课程,但大部分都没有真正的老师去上好这门课,甚至学校根本没有专门的可以教授劳动教育知识的老师。面对高中繁重的课业压力,文化课教师往往会打着赶进度的旗号占用这门课程。即使有劳动教育课程,学生们也会迫于成绩的需求不认真上课,而是选择学习文化课。其次,劳动教育的内涵被扭曲,异化程度严重[1]。这在农村学校尤其明显,农民作为社会的基层,向来是以体力为生。家长辛苦通过体力劳动赚钱供孩子读书,是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用看似不那么辛苦的脑力劳动来满足生存的需求。从这一点来讲,农村学校往往同农村家长的意见一致。而在当今的评价与选拔人才的标准中,劳动教育并没有被列入考核的内容,无论是升学还是工作,都不能反向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
首先,社会总是会给高中生一种特定的认识:作为一名高中生,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都不应该去做。这种对于劳动不重要的暗示,导致高中生将自己塑封在学习的圈子中,从而不重视劳动教育的学习,漠视劳动意识。其次,对于大部分00后的高中生而言,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大部分最多只有一个兄弟姐妹,从小就是在父辈和祖辈的呵护下成长,导致他们独立意识薄弱,缺乏劳动能力。最后,大部分学校都存在着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方式。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所用的惩罚方式大部分与劳动有关。例如,罚抄、罚站、罚跑、罚干值日等等。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成长,到了高中学段,自然而然的对劳动有莫名的恐惧感。对劳动的错误的认识导致高中生不愿意去劳动,甚至以劳动为耻。尽管学生们从小就会背“劳动最光荣”这一口号去,但真正的内涵学生们又了解多少呢?
大部分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虽然义务教育要求必须设置一定时长的劳动实践周,但学校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高中学校的劳动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体育教学来完成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引导下进行活动。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太过于拘谨、单一,甚至出现于功利化的倾向。首先来讲,高中传统的体育课堂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集中活动,通过操场跑圈、集体做操、各种球类的练习等方式来强身健体。往往一学期的体育课形式单一,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标准,也使学生失去了运动与劳动的兴趣[2]。其次,高中生面临着体测和学业水平考试,测试内容变成了体育课训练的内容,体育教学功利化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不能从运动与劳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首先,劳动教育过分于注重行为,而忽视了意识、认知与情感。德育行为是在德育意识、行为与情感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而我们的劳动教育中只强制要求学生执行学校或者教师要求的行为,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性意识的培养。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只是让学生机械的、盲目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劳动任务。“劳动教育是五育之基,劳育融入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学校或教师应该融合各种教育内容,创造新型的教育形式,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身体素质,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必须要达到一个平衡的点才能充分的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大部分学校没有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导致劳动教育过于向理论或者实践而倾斜。某些学校只开展理论课程,而某些学校只开展实践课程,这样的不平衡现象是比比皆是[3]。在劳动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不可分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
前苏联教育学家米丁斯基、凯洛夫提出教育起源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的辩证统一,即劳动起源说。其源自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及人类社会”这一观点。这一学说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的本质就是劳动。教育的效果在人们的劳动中得以显现,劳动对于个人的发展与成长的作用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重视在劳动与实践中搞好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高中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劳动中获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全面发展是不仅仅培育中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育,还要推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共同发展。目前大部分学校与家长认为劳动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在高中这个成绩至上的学龄段里。其实这种想法是短浅与粗鄙的。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还可以加强高中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激发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增强热爱探索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4]。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弘扬劳动教育,尊重与培育劳动精神。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更应该积极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与意识。对于高中学校来说,首先做到的一点就是不能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对于某些高中学校,一味地注重学习成绩,对于劳动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口头宣扬成为常态化,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普遍存在。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对劳动的内涵有崭新的认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除去以前对劳动固有的错误观念与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只有对劳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健康的成长,才能在面临任何工作时都能热爱与尊重,并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首先,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种类的劳动,树立劳动平等的意识。任何劳动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一位劳动者都是伟大的。引导学生不应该以创造价值的大小作为评判劳动的高低贵贱的标准。其次,要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克服对劳动的恐惧心理。社会对劳动的妖魔化使学生认为劳动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只有底层人民才会劳动、只有受到惩罚时才会劳动”种种言论层出不穷。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通过讲榜样故事、读榜样人物等形式,让学生对劳动起敬畏之心。最后,要排除学生只注重体力劳动而轻视脑力劳动的思想。就拿在学校里上课来讲,很多高中生往往认为体育课程耽误了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而轻视体育课等多种形式的劳动课。潜意识里认为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高人一等,只有学习不好的“坏学生”才会去进行打篮球等体育活动。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排除这些错误的想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劳动教育上,仅仅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与家长、社会相结合,共同助力劳动教育。学校在劳动教育应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等方式了解家庭的劳动教育现状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家庭与社会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创新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为学校开展活动创造轻松、安全、愉快的环境。例如,学校可联合社会与家庭开展高中生徒步、远足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劳动中增强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在这种创新的活动中收获友情与团结。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是必须之举,这要求学校及教师应积极地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劳动教育。首先,普通高中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劳动课程要达到6个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学校应据此建立并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定劳动教育的课时大小、课时分配及课程结构等基本内容。其次,学校与教师应避免传统的劳动教育方式,积极开拓新型的劳动教育方式。比如,采用劳动技能大赛、写劳动日记等形式促进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再次,教师要注意教育方式的转变,高中是青少年的叛逆期,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好学生的逆反心理。应注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全学校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劳动的深刻内涵春风化雨般的传递给学生。
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首先,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体力劳动中深知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真正培养高中生感恩之心及尊重劳动的真情实感。从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目标,促进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简单的劳动中获得自信感与幸福感,在复杂的劳动中锤炼其意志,获得自豪感与满足感。其次,学生可以在劳动中增长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中生整天面对书本,生活经验没有很好的积累。通过劳动可以开阔视野,学习到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与技能。在创新型劳动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在精细的劳动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复杂的操作中实现头脑并用,促进智力的发展。再次,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审美能力。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审美能力。引导高中生在劳动中注重审美体验,获得审美愉悦感。引导高中生在劳动之后对劳动的过程进行复盘,写出总结,认真体会劳动环境、劳动人群、劳动内容的美,享受劳动成果的美[5]。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体验美、享受美,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审美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塑造劳动体能、培养劳动兴趣,促进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要积极破除体育课程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模式,积极把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体育课程,也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