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

2021-11-22 03:10陈云鹏北京体育大学
灌篮 2021年19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田径

陈云鹏 北京体育大学

一、我国田径的发展现状

我国田径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与牙买加、美国等世界田径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明显,同时常常存在国内大赛成绩突出,国际比赛发挥失常的表现[1]。田径一直是各种赛事的金牌大项目,从而都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项目,但同时也是我国的主要劣势项目,我国在各种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纵观23届到29届奥运会田径比赛项目,我国一共取得了153枚金牌,其中田径项目金牌只有5枚,仅仅占金牌总数的百分之三左右,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和美国、牙买加等田径强国,田径项目的金牌数量有很大差距。由此可以说明我国田径项目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女运动员在田径上取得的成绩明显好于我国男子运动员,“阴盛阳衰”的现象在我国田径项目中普遍存在,诸如女子投掷项目近几年有明显的发展势头,吕会会、巩立姣等女子投掷类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常常取得一些骄人的战绩,纵观历届奥运会项目,我国田径运动员共获得过39枚金牌,其中女子运动员获得过32枚,占金牌总数的82%,因此我国田径男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世界田径格局是牙买加、美国还有一些欧洲强国三足鼎立的局面[2]虽然近几年中国田径整体大幅度提升,苏炳添跑出了9秒92的亚洲纪录,但离田径强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缺少了像博尔特这样的绝对巨星,绝对实力。因此我国的田径依然是任重而道远,而未来担起中国田径队未来的重任当然当之无愧的应当落在如今的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肩上。

二、35年“体教结合”“教体结合”的探索下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系统形成了从“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这套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运转较为顺畅,并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起到了巨大作用[3],这种三级训练体系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在短时间迅速提升,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各个项目运动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但这种“奥运争光”式的目标,形成了一种“拔苗助长”的风气,这种唯金牌论,使得教练员、相关管理人员的待遇等直接与运动成绩挂钩,于是,无论是竞技体育管理者、教练员,还是运动员都崇尚短期有效的方法,在训练上出现了过早专项化的现象,在田径上更是如此,忽略了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缺乏基本技术的培养,让运动员过早进行专项化训练,让运动员很早就出成绩,但却留下一身伤病,运动员运动寿命严重缩短,过早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另外由于过早退役的运动员在队期间只注重运动训练,缺乏了文化教育,思想上与外面的世界严重脱节,造成退役运动员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为此探索新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基于上述我们开始了为期35年的“教体结合”“体教结合”探索之路,1985 年为适应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并于1987 年开始实行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由此表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开始起步,1993年国家体委发布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密切配合,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的途径”。由此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开始向多个渠道扩展蔓延,提出了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提高我国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我国培养综合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采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促进“体教结合”。由此可见,“教体结合”体现的是教育部门试图把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一种通过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全新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体教结合”主要是将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结合,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作用针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保证运动员的退役再就业。[4]

体教结合在我国走过了近35年的历史,也取得一定的效果,比如“清华模式”培养的学生运动员胡凯在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得了男子100m冠军;也出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政策,比如“传统项目学校”“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但是,体教结合始终磕磕绊绊,可持续性不高[5],其原因主要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价值导向不同:体育部门更多的是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更多关注运动成绩比如大赛中的金牌和名次等,而教育部门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两个部门在思想,目标,实施方式上出现严重的分歧,使得两个部门缺失一方都能够独立运行,并没有起到一起发挥作用的目的,体教结合难以实现。

由此造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暴露出了明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三个层级[6](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首先是青少年个体的发展层次:由于唯金牌论的影响,青少年训练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现象,未能关注青少年运动技能发展的窗口期。其次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导致学生沉迷于网络,运动时间常常不足一小时。然后是学校的支持层面: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阳光体育大课间、早操和体育活动课)三件套问题严重。最后是青少年家庭层面: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目前我国家庭体育原生动力明显不足,家长不愿意动,孩子自然更不愿意动,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从事体育训练存在一定的偏见。

综上所述,“体教结合”“教体结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体育和教育的结合,而是更多的独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由此暴露出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青少年人才培养模式,“体教融合”这一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

三、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展望

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联合印发了《意见》,指出:“体教融合不是体教结合的翻版,也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适应当今体育的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措施”[7],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

面对当前我国田径整体水平不高,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异的这一现状,唯有注重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方是长久之计,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少年体质健康、体魄健壮,体育运动水平提升,则会不乏竞技体育人才[8]我们中国田径才更加有希望。新时代的体教融合不再追逐的是“唯金牌论”的拔苗助长,也不是体教结合中的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都能各自独立运行,各自发挥相应的作用而是让体育回归教育,让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协同发挥作用,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作用的基础上,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竞技体育水平人才。

新时代体教融合新内涵下我国青少年田径人才培养进行展望: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提出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是我国体育发展上的一次里程碑,通过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青少年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9]。由此在体教融合新内涵下对我国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进行展望。

1.追溯本源,务实思想,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我们应当追溯体育的本源,注重体育和教育的协调同步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坚持“以体育人”:在体教融合新认知中,身体认知和心理文化认知是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应相互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实现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教育。

3.部门工作职能的重新划定:新时代体教融合要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融合到国民之中,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作用下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体教融合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里程碑,加快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教育、体育部门各自优势,坚持以体教融合为导向,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步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10]。我国田径发展之路道阻且长,新时代体教融合也是长久大计。只有做到体育回归教育,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真正做到协同发展,我国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才能实现飞跃。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田径
后备母猪选育及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体教融合背景下“冰球城市”校园冰球发展研究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计数:田径小能手
田径翻身 足球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