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艳霞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第三小学 浙江 东阳 322100)
作文,或说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说是最终归宿。那么,对于农村中段学生,即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讲,因为作文教学刚刚开始,所以如果有一个好的方法,借助一个好的载体,教孩子们认知作文、会写作文,甚至爱上作文,以图将来有所造诣,将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也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感和成就感的事情。经过近年来的思考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觉得“微型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1.1 学校和教师的期望值高。由于受个人学习经历、语文悟性好,以及教学大纲或考核办法等方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学校和老师普遍存在着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问题。由此,学校在要求、老师在教授作文的时候,往往一开始就定位很高,要求孩子们写得要生动、要新颖、要形象,要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俱全,如此就等于一开始就搬来一座高山横亘在孩子们面前,不吓坏孩子,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及心理障碍反而不正常了。这是农村中段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怕作文、难作文”问题的主要成因。
1.2 农村中段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非常有限。我们理智地想一下,农村中段小学生正处于小学三四年级,他们才刚刚九岁,其语言表达能力尚且仅限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个人简单的喜怒和简单的需要,再加上他们生活和人生经历都非常简单,无非是上学、吃饭、写作业、睡觉,间或看看动画片、玩玩手机这些,这本身就大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更何况文字表达能力本身就比较难,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才刚刚起步呢?
1.3 教师本身只会教,不会写,或懒得写。我发现,现在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讲起如何写作文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向学生提出作文要求来那更是甲乙丙丁样样俱全,但是轮到他自己,却不会写作文,或懒得写作文。换句话说,就是他出的作文题,他的要求,他自己都完成不了、达不到,不能给学生们做出很好的示范,还有就是,现在在报刊杂志经常发表文章的,恰恰不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们,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如此教和写脱节,也是难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从内心产生强大的写作动力的。
鉴于以上原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笔者认为“微型日记”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中段学生“怕作文、难作文”的问题。
给日记前面加上定语“微型”是具有特殊内涵的,概括地说,就是起点“微”、要求“微”、篇幅“微”、内容“微”、情感“微”、形式“微”。
起点“微”:只要学生们备好一个小本子,一枝笔,态度上肯写,行动上持续就行。
要求“微”: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啥样就写啥样。
篇幅“微”:篇幅可长可短,能写就多写些字,不能写就少写些字。
内容“微”:随便抓住一天中来自于家庭、学校或社会上的觉得愿写能写的任何什么,可以是一件事、一点感慨、一点认识、一点发现、一点收获,也可是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瞬间、一个闪念,写就行。
情感“微”:尽情地、直截了当地书写个人的任何情绪,喜、怒、哀、乐、忧、愁、虑都行。
形式“微”:不拘一格,不强调形式如何如何,只要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就行。
正是这些的“微”,可以让我们顺利地引导农村中段学生无障碍地或尽快尽早地消除对“写”的恐惧,甚至爱上“写”,进而进入“写”的状态,成为“写”的主角,为日后写好作文奠定基础,甚至享受那种“一吐为快”的作文快感。实事求是地讲,“微型日记”也确实能给中段农村学生提升作文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来说,仅凭一时觉得好玩或被动的作业要求,是难以长期坚持写“微型日记”的。所以,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多给予正面激励,多“哄哄”他们,才是让他们长久保持写“微型日记”的重要方法。三四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的语言很稚嫩、思维很简单、字体也是歪歪扭扭,但是,每篇“微型日记”在于他们来说都是用心完成的,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还不会,也没有智慧和能力应付。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曲下自己的身子,设身处地地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劳动,呵护他们的心灵,尽力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找出一些闪光点,真诚地对他们施以鼓励,引导着他们在“写”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总之,任何一篇文字的诞生都是作者心灵受到碰撞、震撼、启发之后个人情感、认知、愿望的阐发,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规律,我们一定要顺应和把握这一教学认知规律,让学生无障碍地进行从“微型日记”写作,于自由状态中先进入“写”的状态,成为写的主角,而后再循序渐进提升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