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5)
大学既是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开展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高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还要充分利用完善的高校教育制度模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而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在教育全过程中贯穿思政工作,实现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指导形成实际教学行为,就必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引导思想意识结合起来,不断在教学中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总结经验,加强课程思政在不同科目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发挥。
大学生思政教育,微观意义上,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宏观意义上,其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逐渐连接成一个整体,不仅实现了经济方面的全球化发展,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和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长期以来,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都和其他课程是分开的,并不注重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没有将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开展思政课程教育,可以借助阐述意义和概念来帮助学生提升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追求,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因此,在课程思政理念背景下,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各学科教师要注意深入发掘本学科内在的教学资源,努力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从而促进高校育人质量及效率的不断提升。
之所以要求高校开展好德育工作,最根本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项道德规范,并自觉在生活中履行,以此不断提升自身优良品格。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高校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公开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高校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课程教学和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进而建立起以思政教育理念为核心的高校课程教学指导体系。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和国外友人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眼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形势、多元文化和异国风情。英语课程除了具有工具性以外,人文性也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在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重视把国际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我国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讲解中西方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对话能力和文化自信,让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用英语传递中国声音。正是基于大学英语的这种功能,才使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需要注意到,“课程思政”看起来和“思政课程”非常相似,但两者的含义却存在很大的差别。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课程思政可以看成是我国经过长期的思想政治教学探索实践后,逐渐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以往教学方式的教学理念。思政课程指的是单独的思想政治课程,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其既不是一门新的课程,也不是将现有的课堂教学完全政治化,而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对学生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正如俄国作家、思想家托尔斯泰所言:“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无意识感化。”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作为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师不仅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实现直接目标,还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语言和行为的规范,基于深入的大学英语教学逐步构建新的、完善的思政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施对学生出色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以此为基础引领学生养成更高尚的品德、更完整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正确的三观。
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个人所在的学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是《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课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下面以“全新版”简称)。大学英语每学期设置理论课64课时,其中线上课程16节。“全新版”教材的第一册主要介绍成长、世界变革和新科技等知识内容;第二册主要对爱情、友谊和时代发展、绿色生态等话题进行展示。第三册主要从消费观、中西方文化差异、人工智能等方面展开;第四册包括自然科学——海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求职应聘方话题。这四本大学英语教材在学生大一学年里分成两个教学层级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每一本教材中提炼出关键点、主题,并按照相应主题制作微视频,并查找有关于主题的思政资料,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英语能力全方位的培养,突出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传播,还兼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从上述分析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来看,每一册英语教材里面都融入了十分明确的科学理念和思想,并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政相关素材、深刻的哲学思考,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思政教育内涵,优化大学英语教学。例如“The Water Problem”单元教学,教师讲解时可以向学生们呈现世界上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现阶段频发水灾的事实展开讨论,让学生们可以更直接地认识人类的进步、发展和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进一步完善环保意识。在“Meeting Statesmen”单元教学中,教师则可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外国记者给出的中国领导人正面评价,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收集历代新中国领导人最主要的功绩后做好整理、归纳,最终通过PPT形式做英文汇报,帮助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积极向上的奋斗力、进取心。在“Culture and Misunderstanding”单元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尽管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但在具体的发展中要注意相互尊重,做到求同存异,也就是为了世界共同繁荣、和平发展,要尽量预防冲突的发生。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线上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学生们呈现中国政府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所做的卓越贡献,让他们可以更深刻地领悟习总书记提出来的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另外,“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s”单元主要介绍时下十分热门的科技“人工智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们客观讨论人类社会受到的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启发他们理性思考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并用英文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树立正确人生观。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要求人们要把中国故事讲好,这一要求也能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实现。教师在英语教学开始阶段可以鼓励大学生按照个人意愿分组,保证分到同一组的大学生拥有比较接近的语言能力,每一名小组成员都愿意进行积极的自我表达。在正式开始每堂课的讲解之前,教师鼓励学生进行5分钟以内的演讲,演讲内容广泛,不仅可以是中西方文化或者时事述评的内容,还可以单纯地讲一个故事。在结束课程教学以后,教师把眼光聚焦在当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和内容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利用翻转课堂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动画制作、录屏等,制作更适合大学生自学或者课前预习的微视频,再在学习通App或者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推送给学生。为了确保学生可以积极思考,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们深入理解视频内容,形成个人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性发言。除此以外,教师要利用线上形式将一些课外学习资源推荐给学生,例如中英文对照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文化典籍或者文学作品的英译版、中外英文媒体的一些报道和评论(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结合英语教材课文中的思政主题展开讨论,不仅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实现相关思政教育的实施。
混合式教学为当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新的理念与模式,促使大学生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有机整合,在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与动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和路径,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总体而言,学生对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环境和任务安排以及课程效果等都较为满意,学生们基本都可以自觉参与课前导学、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的环节,形成教师、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的优良学习氛围。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积极探索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共同构成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中的运用,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