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丽
(吉林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学者蔡基刚认为课程思政“是一个理念,其主要功能是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国际性的高校通识大类课程,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实践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应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中国文化,注重价值引领、知识导向与全面发展。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在大学英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的各种英语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外语习得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对于课堂教学,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有诸多优势。
与课堂教学相比,互联网环境下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相对较小。除此之外,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活动形式,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促进英语学习从单一化向个性化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口语角、社团活动、英语类竞赛活动与学生课下在线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实践。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大量开放的网络慕课资源与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使学生能够调动多种感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完成多模态化的交流,培养多元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以开展英语学习、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让学生置身于外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身学业成长,使得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得以优化。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旨在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以实践与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下面以教师所在的吉林外国语大学为例,探讨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运作机制、具体实现路径与评估方法。
目前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实施主体包括大学英语教学部英语教师与学生组织(大学英语学生社团联合会、大学英语口语角协会与大学英语类学生社团)。由于“教师队伍是实现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因此,当前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由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师进行总体教学规划与设计,并对各项活动予以指导,保证第二课堂真正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具体分工如下:大学英语任课教师与大学英语学生社团联合会宣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大学英语学生社团联合会与大学英语类学生社团承办相关的社团活动与各类比赛活动;大学英语口语角协会负责组织口语角活动。
1.口语角
口语角旨在最大限度模拟交际环境,弥补课堂中学生“说”的不足。为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口语角话题由负责实践教学的本校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共同确定;确保活动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或未来工作相关,主题积极向上,符合时代特征,弘扬中国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观。
口语角活动的流程设置从学生明确语言输出任务开始,通过查找资料、与同伴交流等形式进行语言输入,进而最终完成口语展示的语言输出活动。具体步骤如下:(1)学生提前一周通过网络预约系统预约参加口语角活动的时间与地点。(2)预约成功后获得相关的话题任务,自行查找资料,准备文字发言稿。(3)活动现场随机组队讨论、修改发言稿。(4)现场进行语言展示(对话、演讲、问答等)。(5)外籍教师现场评价。
2.社团
学生社团旨在通过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配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弥补课堂教学中单个学生语言输入与输出机会性相对较少且形式单一的不足。参照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目前的大学英语类社团的设置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维度:提高语言技能、实践跨文化交际与模拟职场交际,旨在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训练、提高不同的语言技能,培养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每个社团有固定的指导教师、活动场所及时间,每周开展一次常规活动。社团活动计划,在学期初由教师与社团负责人共同商讨确定。活动的主题、形式与社团的目标保持一致,学习内容选择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下的线上学习资源,在训练、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一个基于学习TED演讲视频的口语类英语社团,学习内容涉及慕课、演讲视频、“课程思政”资源三方面。慕课为“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的《英语演讲》课程,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演讲的相关技巧,并完成课程相关的训练。演讲视频主要为互联网中与学生学习、生活、时代发展相关的TED视频,如“提升你的逻辑能力”“如何控制你的情绪”“如何学会学习”等。“课程思政”的相关素材主要为从“中国日报网”“人民网”等获取的英语新闻资料。
3.英语类竞赛
相比于课堂教学中的考试,各类竞赛活动中的语言输出对于学生来说更具驱动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目前本校大学英语类竞赛分成两大类:语言技能类与兴趣爱好类。语言技能类以考察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与综合运用能力为主,包括各类词汇竞赛、阅读比赛、写作比赛与综合类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兴趣爱好类比赛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广泛查阅资料,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该类比赛目前包括:中国文化宣讲大赛与非英语专业英文戏剧大赛。
中国文化宣讲大赛旨在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当代文化,展现新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及各方面成就,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国情意识与家国情怀。如:“第三届中国文化宣讲大赛”活动主题涵盖信息科学技术(移动支付、5G、杂交水稻等)、思想文化(抗“疫”精神、“中国梦”、春晚等)、国家方针政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一带一路”倡议等)、特色工程建筑(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学生按照比赛规定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录制完成5~10分钟的英文讲解视频。
4.线上自主学习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的线上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课下自主完成学习平台的相关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包括“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talk视听实训智慧学习平台”“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的课程内容。教师在学期初设定学习计划,包括学习进度、学习时长、成绩计算方法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课程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成绩计入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即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占平时成绩的40%。其中,口语角活动成绩采取即时性评价与延迟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前者指的是在口语角现场,由外籍教师对学生口语输出表现进行现场评价。后者指的是期末考试阶段,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口语考试,由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
虽然广大教师能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师与学生更重视侧重知识讲授的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与参与度不高。学生在参与社团、口语角活动中存在无故缺勤,或不认真参与现场活动的情况。同时,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不高,根据近两年每学期末大学英语教学部任课教师的统计,参与比赛的学生人数占班级人数比例平均不足20%。此外,线上平台的自主学习成绩存在不合理现象,部分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学习内容,成绩偏低。以上均表明,教师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与此同时,如何将学生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融合度不够。由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为大学英语教学部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统一组织实施的,因此并未考虑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层次水平或是不同的大学英语教材,因此,口语角、社团活动的主题内容与课堂教学主题的联系并不紧密,内容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层级难度的融合度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水平,争取实现每一活动的具体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延续性。
积极探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符合当前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随着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相信遇到的问题将会逐步得以解决,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助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