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延
(石家庄铁道大学体育部,河北 石家庄 050041)
体育课作业是新时代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指示,这一理念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王登峰在2020 年9 月22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解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时正式提出的。之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出台,王登峰司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再次提出“家庭、社会都应该帮助学生实现体育锻炼的目标,具体做法可能就是体育作业”。“十三五”期间,关于学校体育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确定了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提升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价值。体育课作业的提出,不但对学校体育的短板实现了补充,而且对普通高校运动竞技教育的全面展开、体育课程运动竞技教育的完整实施、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运动竞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过去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的运动竞技教育,受应试教育和由浅入深的技术动作教学思想的影响,一直停留在“重教轻赛”的传统认识和惯性思维中,课堂教单项技术动作、课程考单项技术动作等应试运动竞技教育基本上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运动竞技教育的常态。近些年,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层面出台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文件,但实际执行情况与政策和文件要求相差甚远,大部分院校还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大学生仍处于一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的状态,更不要提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也没有意识到运动竞技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目标。
从运动竞技教育的角度讲,应丢弃传统和惯性的应试运动竞技教育,回归运动竞技教育的初心,遵循运动竞技的教育理念,展现出运动竞技教育的本质特征——对抗和比赛,并通过对抗和比赛过程中的集体教育,追求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目标和运动竞技教育的价值。正如王登峰司长在解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时表示,现在要回归到体育面向人人,每个人都要增强体质。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更是高境界的回归。因为体育已经不仅仅事关体质健康,还能健全人格,这就回归到体育的本源上。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中,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一门面向人人的课程。运动竞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更需要教学模式的支撑,因此体育课作业能为构建“教会、勤练、常赛”运动竞技教育模式提供有力支撑,为运动竞技教学课程弥补短板,为普通高校运动竞技教育的推进提供理论依据。
课堂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地方。运动竞技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对抗,运动竞技教育的终极表现形式是比赛,因此,课堂上除了传授专项运动知识和专项运动技术之外,不应该丢失知识和技术的运用之地——比赛,也就是说,比赛才是专项运动知识和专项运动技术的终极表现形式,是展示专项运动技能的舞台。所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除了要教会大学生专项运动知识和专项运动技术之外,更应教会大学生对抗的能力和比赛的方法,通过对抗和比赛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战术意识,规则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正确的胜负观、荣辱观、机遇观以及与组织比赛相关的组织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文素养,追求展示自我、团队合作、互相弥补、抓住机遇、超越他人、迎接挑战和顽强拼搏等运动竞技教育的目标。
然而体育课程学时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固定,因此留体育课作业,利用课外活动弥补时间不足的问题,是真正实现教会的有效途径之一。普通高等院校的课外活动有政策的支持、时间的保障、场地的配合,有集体共同生活的条件,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体育课作业的作用,利用高等教育的各种有利因素,是真正实现教会,使大学生真正掌握运动竞技专项技能的有力保障。
运动竞技专项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才能最终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教会是教与学的过程,它还需要巩固和提高,需要积累。体育课作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巩固、提高和积累的过程,可以实现勤练的目的。从动作技能形成基本规律的角度讲,勤练就是通过多次刺激作用,形成肌肉记忆、动力定型、比赛意识等,从而使专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
要想让体育课作业达到勤练的目的,从运动竞技教育的角度讲,首先,体育课作业内容要与课程目标统一,即“以赛带练”,通过比赛强化大学生专项基本技术的完成能力,提高大学生专项基本技术的运用能力,使其掌握比赛方法,提高比赛能力。其次,比赛要有组织形式、完成方法、收取作业的方法等,以促进大学生体育课作业的完成。再次,可组成团队或合作学习小组,如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使大学生在异质性的团队中,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达成共同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最后,对体育课作业结果给予重视,使其成为大学生体育成绩评定的标准之一,并与终结性评定相结合,达到引领目的。可见,体育课作业是解决勤练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完成体育课作业可达到勤练的目的,体育课作业量的积累可为专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达到运动技能质的提升和飞跃。正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到:“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 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3.1 比赛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育适合学生,就是要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路径。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普遍缺乏专项运动技能,因此不应丢弃运动竞技教育的本质特征——对抗和比赛,而运动竞技中的比赛是高级的游戏形式。游戏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游戏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有一种特点,即它具备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4个因素(挑战、好奇心、控制和幻想)以及在游戏中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群体心理因素,包括尊重、竞争与合作。这些都提示我们,虽然大学生专项运动能力水平低,但水平接近,只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合的比赛形式,比赛就能展现出运动竞技教育的本质特征,就能发挥对抗性和挑战性的作用和功能,就能激发大学生参与其中的内在动力。
比赛除具有对抗性和挑战性因素之外,还具备激励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其他主要因素,如面对不同的对手存在一定的刺激感和好奇心;在团队的基础上可以获得一种归属感,间接产生认同感,建立起同伴之间互相尊重的关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比赛是在公平公正的规则规范下与他人的比较和竞争,以争取比赛的最后胜利等,这些因素能更好地激励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去参与比赛,争取比赛的胜利。因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运动竞技教育和教学应遵循运动竞技教育的规律,表现出运动竞技教育的本质特征——对抗和比赛,追求运动竞技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2.3.2 比赛与课堂教学和体育课作业有机衔接,与成绩评定挂钩,形成常赛教学机制成绩评定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方法,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更是重要的学习导向。比赛与课堂教学和体育课作业的有机衔接以及比赛结果与成绩评定的挂钩,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使其通过集体教育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形成共同目标,达到共同提升,最终形成常赛的教学机制。
石家庄铁道大学经过几轮教学改革,目前学校运动竞技选项课基本形成以成绩评定为基础的常赛教学机制。以排球项目为例,首先,课堂教学在教会比赛方法的同时,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的比赛方法,完成课堂积分赛。其次,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留体育课作业的形式,在课堂积分赛的基础上,由授课班级组织和安排课外积分赛,每周完成1 场计入积分的比赛,同时建议队长根据各自团队的实际情况组织练习、邀约友谊赛,提高技术的完成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比赛水平。再次,期末考试根据课堂积分赛和课外积分赛的总积分,由各团队带领授课班级,跨越授课班级界限进入年级赛,通过更大的展示平台,让每个团队每名队员在年级赛的舞台上与高手过招,展示自我,超越他人,追求卓越,形成期末最终的比赛结果,带入终极成绩评定。团队通过2 个学期2 轮比赛的共同努力,完成类似于分组赛、对抗赛和晋级赛,实现了常赛的目标,形成了常赛的教学机制。
综上所述,在“教会、勤练、常赛”运动竞技教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体育课作业平台,进行一系列的比赛,将比赛结果与成绩评定挂钩,突出比赛过程的重要性和比赛结果的肯定性,利用成绩评定的引领作用,形成常赛一体化机制,达到常赛目的,让比赛“面向人人”,使大学生在接受运动竞技教育的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追求运动竞技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体育课作业是新时代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指示,更是对构建“教会、勤练、常赛”运动竞技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条件,是“面向人人”形成常赛教学机制的有力保障,它不但为普通高校运动竞技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普通高校运动竞技教学课全面体验和完整实施运动竞技教育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为专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运动竞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