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凯
(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小学阶段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培养[1]。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位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课堂话语权”,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与表达习惯。从目前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课堂言说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关键作用,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的“问答式”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碎片化地理解知识,长此以往,低效的课堂言说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针对小学语文低学段课堂言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合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经常提问:“这篇文章写得美不美?”“大家喜不喜欢小动物?”“某某读得好不好呀?”学生也基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美”“喜欢”“好”。在这样的课堂言说中,问题缺乏引导性和逻辑性,学生往往存在“随大流”的心态。这样的教学环境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言说内容也不具有启发性。从表面上来看,学生与教师进行了一定的互动;从效果上分析,这些浅显的问答不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无论教学哪一课时,都习惯性地问学生一些固定的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对此有什么感悟?”这些问题虽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但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看,教育意义十分有限[2]。
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往往让学生朗读毛主席挑水、挖井的故事,为学生渗透感恩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通过种葫芦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结果固然重要,但要懂得享受努力的过程,不要只追求结果而忽略对细节的掌握。这些言说内容具有很强的道德思想性,小学生往往难以深入领悟这些深层次的含义,导致语文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讨论。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总是讨论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在《动物王国开大会》的学习讨论中,学生都是谈论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之类的话题,忽略了课文内容,导致课堂言说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教师若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导致学生的言说逐渐远离课堂,使课堂言说成为趣事讨论。这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还会导致学生养成随意言说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
阅读是语文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学生言说有效性提升的保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精细化阅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采取趣味化阅读形式。比如,教师可以用分读法、标读法、表演朗读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效果上分析,小学低学段学生可以完整、正确地读完文章,就是课堂言说有效性提升的具体表现。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将分角色阅读法与标读法相结合,对故事情节进行划分,让学生对不同的情节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相关字词进行标注,如“大大的”“长长的”“黑灰色的”“碧绿的”“雪白的”等。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很多形容词。然后,教师让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如“柳树有长长的枝条”“院子里有碧绿的油菜”等。在这样的阅读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阅读课文,还可以积累很多字词,提升课堂言说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进行机械化的阅读与背诵。这样,学生在基本的课堂言说过程中仅仅是将自己背诵的内容进行复述,完全没有实现对知识的应用,使得课堂言说十分空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针对教材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内容,更需要巧妙地利用文章的空白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表达。这样,学生既可以通过自由表达了解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又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想象思维。
例如,《狐假虎威》一文中有很多对话,但这些对话十分简单,不能详细地描述老虎与狐狸的心理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老虎的心理状态进行语言描述。有的学生这样描述:“这只狐狸疯了吗?我可是百兽之王,它这小体格我不是分分钟就能把它吃掉?它竟然敢这样和我说话。”有的学生则这样描述:“小小狐狸胆子不小,它竟然对我这个百兽之王这样讲话,难道它真的不怕我吃掉它?算了,先看看它接下来耍什么花样吧。”在这样的描述活动中,学生的好奇心瞬间被激发。在表达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帮助。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认识和理解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把握重点字、词、句教学,还要不断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阅读,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什么是植树节?”“邓小平爷爷是谁?”“什么是引人注目的?”“为什么邓小平爷爷植树引人注目呢?”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章,学生很快找到答案:邓小平爷爷都83岁了,依然和孩子们在一起植树,这很难得。之后,教师接着提问:“在植树的过程中,邓小平爷爷明明已经满头大汗,为什么仍然不肯休息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意义,既是为了给孩子做好榜样,又表现了其对祖国未来的关心与爱护。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实现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又逐渐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综上所述,言说能力是学生语言表达、文化素养、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直接反映,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堂言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升语文课堂言说有效性也成为教师探索的方向[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认识到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掌握课堂言说的技巧,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感悟和言说信心,让课堂成为学生畅快言说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