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波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建德育人理念的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公共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要素融入公共体育,挖掘公共体育中的思想政治要素来实现。高校公共体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还要探索如何挖掘人文资源、健康文化资源和思想意识。通过项目研究,挖掘公共体育课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及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体育课程“价值导向”与“传授技能”的有机统一。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以促进高校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遵循体育学科独特的育人规律,充分发挥体育特有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对新时期高等体育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之一,以体育为核心,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在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推动下,体育课程将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且可以让大学生在综合体育锻炼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心理成熟离不开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将给大学生带来更具特色的成长体验。具体来说,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从遵守活动规范开始,逐步产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积极的精神面貌,进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无疑强化了体育学科的教育价值,培养了大学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进一步丰富了体育学科的教育内涵。体育学科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技术水平,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有纪律、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增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例如,在团体运动中,自尊心低、自律性差的学生在同龄人和老师的鼓励、监督和帮助下,持之以恒、奋发图强,逐步形成了刻苦、顽强、进取、不断战胜自我的性格;在高技术要求的项目中,大学生认识到坚持必胜,磨炼坚强意志,不怕困难,勇敢克服困难,使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提高心理韧性和心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尤其是体育活动。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而且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和纪律性,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结精神。在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推动下,高校体育课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还可以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信念,使大学生自觉投身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局,有利于进一步落实高校道德建设和育人的根本任务。例如,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大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基本动作技术,逐步学会运用综合知识解决技术问题,培养不怕苦、不怕疲劳、坚持到底的体育道德。在这一锻炼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将顽强勇敢的体育道德逐步升华为个人的人格意志和道德情感;另一方面,他们也将体育能力的提高与体育道德认知的加强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体育锻炼中技能的外化和道德的内化。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到底,不仅可以形成乐观向上的道德认知,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素质,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优秀的情绪调节能力。
在高校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体育锻炼,更要注重体育课堂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会爱和鼓励学生。当学生在体育课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陪伴学生勇敢地迎接挑战。尊重学生,让他们理解尊重的意义。学生们还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尊重他人和对手。体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鼓励学生实现理想,发展自我,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向理想前进。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体育教师还应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比如,可以向学生讲述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奋斗历程,让他们了解职业道德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意识,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思想的优秀青年。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应用思政教育元素应该关注到每一节课的教育实效性,确保教学设计科学合理,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将独立的思政课程转变成为课程思政,使得学生在其中学习文化知识,并逐渐掌握人生的真谛。因此,科学设计体育思政课程形式便显得十分重要。体育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着手,进行各种运动项目特点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整合教学素材,选出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项目特点的体现,例如课外活动、校内外竞赛等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在保留这些项目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这样才能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政素质。
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支撑,才能实现全程育人效果。作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隐形思政要与教学内容有机配合,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成功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师要在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上勇于突破,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发展学生的能动性及创新性。体育课教师在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上不但要全面多样,更要不着痕迹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准备活动环节,教师可以让小组长领跳热身操,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并由此激发其他学生想要展示的热情;在规定动作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只教授右边四个八拍的动作,左边四个八拍的动作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进行评比,这就需要学生集体配合、动手动脑,在这个过程中,互帮互助的学风、勇于挑战的勇气、不甘落后的态度、良性的竞争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学习的一段舞蹈动作为素材和室友一起完成动作的编排及创新,组织“我们一起来跳舞”之类的活动,要求学生拍成视频参加评比。这类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体会到“有付出才有回报”的为人处事之道。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与课程思政结合时,一定要合理自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利用各种契机将体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对高校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选取各自体育运动项目中受关注度较高的事件、赛事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将其巧妙运用,使其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载体,增强高校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授课中在高效教学的基础上率先垂范,发挥标杆作用,只有授课教师自己成为有思想、有高度、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的人,才能够被学生信服。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善于挖掘讲授体育运动项目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项目特点及学生的具体表现,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和形式多样的体教融合活动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目标是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这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体育和德育的综合教育功能。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能力的培养,使体育教师在创新原有教学观念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能力。高校要注重培养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倡导体育教师及时鼓励和表扬进步的学生,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利用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增强成就感。其次,高校要大力引导体育教师提高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能力,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在体育活动中的渗透范围,使大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蕴含的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最后,为了进一步完善体育的教育功能,高校应努力提高体育教师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能力,促进体育与德育的统一。高校应组织体育教师深入挖掘体育教学项目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例如,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定的球技。学生需要仔细观察,不断模仿,反复练习。这不仅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和注意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充分体现。教师应注意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使大学生保持积极的体育参与态度,形成积极的体育精神。
课程思政是“育人”和“育才”的根基,是高校教育的灵魂工程,高校体育教育是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的延伸。新时代,在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高校工作者要深刻领略课程思政的新内涵、新路径,根据项目特点和学生情况,精化计划方案,探索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达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学生梦、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实现“体教融合”“立德树人”的目标,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在新时代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