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星
语文,作为学习语言文化的基础课程,通过“让学引思”的教学改革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略到古诗词中的典雅、寓言中的讽刺以及散文中的美好,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台上为学生们讲解教案上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不太在意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比如,亲自为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按自己整理出的模板回答书本上的问题,这样一节课过去后学生并未能真正理解文章中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比如,在学生还未完全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时便要求学生背诵,这样死记硬背的方法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以至于对语文这门学科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再比如,当老师出完写作题目,开始让孩子写作文时,先让他们品读范文内容,这样直接固化住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写出来的文章都是按照一个母版刻画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内容,阻碍了学生们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是在课堂上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位置转移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中心,这样才能够引领他们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并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引思”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点拨、唤醒、启发等方法完善学生自主构建起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改进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思维。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通过“让学”与“引思”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使得他们既能够更好更快地背诵古诗、古文、美句等,也能够大幅度地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每堂课前,老师们应该让学生对将要讲解的文章做一个全面的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文章的时候将自己不懂且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方便在课堂上大家一起进行针对性的探讨,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同时也要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本堂课内容的资料,比如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相关物品的图片等,让同学在整理资料的同时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当同学初步掌握了将要学到的知识时,就会产生一些成就感,促使他们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来获取别人的认可和夸赞,以此获得喜悦,而这种喜悦会使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地在课前预习文章。
在上课时,由于之前安排过预习的任务,先让学生将自己所收集整理的资料与大家一同分享,如果内容有不全面的,再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说明,而老师只做一个引领者,不干涉学生们的表达,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将文章的背景交代清楚后,让学生分段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生的断句或者语言发音未达到标准的时候加以指正,让他们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且通过聆听其他人的朗读对这篇文章有不同的感受。通读文章后,老师们还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针对在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鼓励学生向其他人提出疑问,或者在接收到他人提出的疑问时能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并向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针对文章的内容或是一个细节,老师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感悟,感悟的内容不在于多少,在于让学生知道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借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课后,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在背诵古诗古文时填充音乐旋律,或者是填充画像,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必要时还可以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将难以理解的东西深刻印在脑子里,既能够加深对古诗古文的印象,又能够将其准确地背诵出来,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将“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代入小学的语文课堂,通过课前引导主动学、课上引领互动学、课后引发灵动学三种方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课堂,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将来初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