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诗的意境创作分析

2021-11-21 05:24张蕊
今古文创 2021年43期
关键词:现代诗意境

张蕊

【摘要】 本文从学术大家对意境重要性的分析入手,通过对部分古诗及两种风格相似的现代新诗进行意境分析,探讨有无意境对现代新诗创作的影响,简析这两种新诗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最终探求到现代诗歌的创作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但不能丟弃意境,并提出了对现代诗规则创新方面的展望。

【关键词】 意境;现代诗;余秀华的诗;乌青体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3-0047-04

中国古典文论曾对抒情文艺的艺术理想形态,对这种理想的审美范式及其理论,做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意境论,同时中国古诗创作也是以意境为上。自白话诗文流行以来,尤其是现代网络文学时代到来的同时,中国诗界出现了一大批出自普通人之手的“诗歌”。这些“诗歌”不受传统诗歌理论的束缚,追求创新,甚至有些“诗歌”已经丢弃了意境。意境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文艺形象的一种理想形态,是诗歌创作不能缺少的成分。本文主要以两篇创新性新诗《对白云的赞美》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为例,对比有无意境对诗歌的影响,从而分析意境对现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并简单探讨两种诗歌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诗界影响。

一、意境的定义及在古诗中的重要性

意境就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①。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对于意境颇有看法,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②

同时,王国维先生也非常强调自己提出的“物我两忘”此种境界,所以,意境并非就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幻想虚景。当那些拥有着“物我两忘”这一崇高境界的作家挥毫泼墨之后,栩栩如生的精美画面便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一幅幅画面便是所谓的意境。钟嵘曾说“文已尽而意有余”③,无独有偶,刘勰道“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这也”④;梅圣俞言“含不尽之意出于言外”⑤;司空图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⑥,皆体现了那些美好意境使得诗歌具有无法言说的美感。作者创造出了美好的意境,才能使读者体会到何为真正的“欲说还休”,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王国维先生还曾说过: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之所分。

还提到诗歌中:

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⑦

“造境”与“写境”均为虚,不过都是作者的虚构与幻想,但实际上它们均是一种对于现实人生的表达与诉说。在读者普遍看来,读诗歌,犹若雾里看花,在作家笔触下创造、描写的意境宛若云雾,读者迷失在这看似虚无的世界之中,得到的却是最真切的实感。姜夔的《扬州慢》中有这样一句话:

念桥边红药,年年为谁生?

二十四桥边,冷月无声荡漾于波心,是何其的悲凉,何其的凄惨,词人只用了这样一句无可奈何的淡淡发问,利用桥边红药营造、渲染出了更为悲切的气氛,虽不如某些诗句,例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情感爆发得那般激烈,可着实也算是以虚的意境为人们娓娓道来了词人心中那一份欲说还休的实情。又如宋祁在他的《玉楼春》中有这样的一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句话虽看似平淡无奇,可两种不同色调的意境相互搭配,最是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前半句清冷但又不失温柔,后半句一个“闹”字足以见得基调的活泼,运用此两种意境,一位春之少女的形象活生生跃然于纸上。读者能透过词人幻想之中春寒料峭却万物盎然的意境隐约感觉到词人一颗跃动的内心。正所谓有着一丝“年少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的甜腻味儿。这些文人骚客都运用着“造境”与“写境”的方法,描绘出幻想之境,却不轻易吐露心声。在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之中,情随事迁,景随情迁,他们的实情改变了那些个虚景。

在日常生活中,当读者说一首诗歌写得很好,会常常用“有意境”来形容,而用明代朱承爵的一句话来说,便是: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⑧。

因此,对于古诗而言,意境是评判一首诗歌是否传神的重要准则,它对于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追求创新的现代诗歌创作中,意境对于诗歌还是如此重要吗?

二、无意境的“新诗”创作——以乌青体为例

有些诗虽成于千年以前,但现在读起来依旧津津有味,常有新意,回味无穷。反观现代某些文学创作,如以“乌青体”为代表的废话诗,则无从谈起诗学主张,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不到推动作用,他们作为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一些“花边新闻”,只会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朵稍纵即逝的小浪花、一个小泡沫,不会成为经典。

以乌青的《对白云的赞美》为例:

天上的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⑨

分行叙述自己所看到的事情不是诗。把生活中的碎片组合起来也不是诗。如果偏要说它是诗的话,那在笔者看来这是质量很糟糕的诗歌,文字苍白无力,没有形象,没有节拍,没有意境。

在笔者看来乌青体根本算不上是诗歌,以上面所提到的乌青体诗歌为例:单从他的语句中有例如“贼”“死了”这种极具口意味的浅显没有内涵和营养的形容词就足以见得,它根本算不上诗歌,更别提能够从中品出意境来。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艺术意境要做到三点:一为情景交融,二为虚实相生,三为韵味无穷。

一为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⑩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首先要看乌青体中是否有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则是景中藏情,或是情景并茂,抑或是情中见景。乌青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直白的景物的描写,“白云真白”却看不到能够透露出情的字眼,也不能从中感受到准确的情的意蕴,通过描写白云很白,并不能准确的理解到作者此刻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艺术意境的第一个特征,乌青体并不符合。

第二点虚实相生是指意境中包含的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和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通过虚实相生,将所描写的原有的画面在联想中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对情深意的体味与感悟。从这也可以看出乌青体只有直白的对于白云的颜色的描述,只有实景没有虚景,乌青体这种超现代的诗作并没有从实境将人引导虚境的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并不能引起人们对于白云以外意象的联想。

艺术意境的第三点则是要做到韵味无穷,韵味是一种包括情、理、意、蕴、趣、味等多种因素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所谓的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式的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而《对白云的赞美》这首诗会让笔者脑海中出现很多种白,去想象这些程度的白有什么不同,但除此之外并未有那种让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综上所述,足以看出乌青体并不具备艺术意境中的三大要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甚至它不能被称为严格意义上的诗歌。

三、有意境的新诗创作——以余秀华的诗为例

本文第一部分已提到意境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创造新诗不等于抛弃旧诗,传统诗歌所重视的艺术意境不应当从现代诗中剔除。正如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曾在《诗的格律》中提道: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⑪

前文提到的乌青体缺乏此三美,且话语直白无意境,是新时代诗歌创作的反面案例。与乌青同样是生于七十年代农村的余秀华,其诗歌也是以平实语言诉说个人经历,与乌青体在网络上几乎同期爆红。虽然只是一个脑瘫的农村妇女,但是余秀华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诗意化,带给读者不一样的诗歌体验。余秀华的诗,虽称不上大雅之作,但从诗歌的意境上来说,是要比乌青体略胜一筹的。

以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为例: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而它们/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⑫

若只是浅显地阅读这首诗歌,很可能会认为这首诗如同流水账,一会写中国,一会写自己,思绪错乱,意象也是莫名其妙,“麋鹿和丹顶鹤”和“去睡你”有何关系?全文露骨表达“去睡你”,看起来和乌青体没有什么分别,甚至更低俗。

但依笔者所见,这首诗是颇有意味的,其中意境也需慢慢体会。诗中的“花朵”“春天”其实是层层递进的意象。肉体的碰撞产生了激情的“花朵”,而若这种生命原始的激情被满足,则“春天”到来。作者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意象,清楚一切是“虚拟”的,但又沉浸在虚幻意象中,作者因内心强烈的欲望而沉迷“春天”。作者利用情与景的交融创造意境,又很好地处理了虚实关系。让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又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不是单纯地叙述“我想睡你/很想睡你/特别想睡你”,与乌青体对比看来,虽开头有失高雅,但从艺术意境所提倡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来说,诗歌的意境还是有的。

之后将小我的情爱放在中国这个宏大背景下,我个人的私欲无法满足,同时大半个中国也在发生悲哀的事:火山、河流、政治犯、流民、麋鹿、丹顶鹤,作者分别从自然与人性两个层面表现国家的苦痛。个人的悲与社会的悲是有关系的。接着连用三个“我是”强调自己“去睡你”的决心与行动,不顾一切地想要釋放内心长期压制着的情欲。再联系对“大半个中国”现状危急的表述,作者凭借“睡你”实现了对生存困境的言说、对人性的关怀。读起来韵味无穷。

诗中这个“横店”也很有深意,表面上就是现实中作者自己湖北家乡的位置,但联想到前文的国家层面,是里也可能指浙江的横店,那个拥有“宫廷”的城市。“宫廷”是假的,但“大半个中国”误以为是“故乡”,和作者一样被“蝴蝶”迷了眼。如此看来,颇有一语双关的意味,诗歌的格局就不仅限于个人的情感抒发了,已扩大至国家层面。

就以上分析,足以看出余诗在意境方面比乌青体更有格调,更能引发读者思考与想象。诗中虽也有种种不足,如语言表达略有媚俗之意,措辞有慌张之感。但是总体来看,在意境方面是高出乌青体不少的。诗中有意象,有情感,有言外之意。意境需要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本诗基本符合。

四、简析乌青体与秀华诗:为何出现?何种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传统纸媒的衰落,诗歌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媒介的作用,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介,使诗歌在传播方式和出版上都变得越来越自主化。与此同时,在快速飞转的社会,人们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内心往往会有些空虚落寞。他们开始尝试为自己发声,注重自身感受,表达情感。因此,有了“乌青体”和“秀华诗”的出现。

“乌青体”诗歌又名废话体诗歌,它的出现一直以来都是饱受争议的。“大白话”诗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偶然现象,相反的它甚至是一个比较庞大的诗人群体。在如今人们都认为诗歌就是读不懂的美丽语言时,它出现了,并且告诉你这也是诗,诗歌并不一定是有才华的人才可以写出来的,平常百姓也可以写诗。它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局,使诗歌走入平常百姓的生活中。当人们通过“乌青体”看到原来诗歌人人都能写,便不自觉地用寻找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去创造诗篇。

“秀华诗”的出现既和如今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也和余秀华悲苦的人生境遇息息相关。余秀华在文坛上一亮相,便是一个异数。她的身份标签:农民,残疾妇女。可称她为“草根诗人”。她曾经坦言,是前几十年的无效生活,成就了她现在有效的诗歌。正是那种令她疼痛不安,极力想要忘记的生活,才让她活出了另一种模样。她虽然在物质生活上不富足,家庭生活上也算不上幸福,但她却仍然在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她用诗歌来发泄情绪、表达情感,用诗意的语言书写着人生的爱。

上面简要分析了这两种诗歌出现的原因,对诗歌而言,并非“存在即合理”。那么这两种诗歌文体会对中国的诗歌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首先从两种文体共同的积极作用来说,它们引发了大众对诗歌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诗界对于“诗歌创新”的激烈讨论。

两种诗歌文体都曾在网络上流行,出版的相关诗集销量巨大,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先不论这两种诗歌文体的艺术高度如何,但它们确实在社会上掀起了一番诗歌讨论狂潮。中国新诗发展百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各种光怪陆离的诗歌文字的出现,让人们对诗人的误解不断增多,诗歌也成了晦涩难懂的同义语,诗歌的创作一度走向困境。乌青体和秀华诗因通俗易懂博得普通人的关注,让大众改变对诗歌晦涩难懂的传统印象。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大众的审美需求是影响诗歌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大众通过讨论评价流行诗体,给出了这个时代的大众对诗歌的要求。

对于诗界而言,这两种创新性诗歌写法会引起诗人们思考如何把握好“诗歌创新”的度。之前死板难懂的复杂诗歌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新诗需要创新,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满足大众审美的需要。但是创新不是异想天开,白话诗不是大白话。网络上各种废话诗体的出现,会让职业诗人们警惕诗歌创作落入无病呻吟的俗套。也会让诗人们去思考诗歌创新的底线,无论诗歌形式如何创新,诗歌都不能抛弃艺术意境,古人留下的诗歌意境理论,新诗创作依旧要继承。

当然,乌青體和秀华诗中的诸多不完美,也给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一个拉低诗歌门槛,一个容易让诗人忽视对诗歌语言的打磨。

例如有学者尖锐的批评指出:梨花体和乌青体显然不属于诗。在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里中,更多的诗意是来自“感受的力量”,来自“发现的文字”,而非科学性分析和理性辨认。⑬乌青体的出现,会让大众误以为诗歌的门槛低下,让普通大众产生模仿心理,出现更多类似的废话诗体。但事实上,乌青体根本不能称作“诗”,它完全不符合诗歌的基本要求,只是作者堆砌浅显的文字,没有任何营养,但乌青体却因为网络意外走红,给了大众错误示范。余秀华的诗相对来说,积极影响大一些,有创新有意味,通俗的语言下有作者对人性的思考。算是比较好的“草根”诗歌,但正因为是“草根”,作者对诗歌语言的处理不够完美,因其部分露骨的诗歌语言而得名“荡妇体”,也引起了普通人对诗歌的误解。诗歌内容要有意味,诗歌语言也要有美感。像这种语言有瑕疵的诗歌,其作者应该意识到打磨语言的重要性,多积累多锤炼,创造出“内外兼修”的好诗,为新诗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从以上可知,乌青体和秀华诗的出现是时代使然,两者的流行有积极的一面:引发大众对诗歌的关注,更让职业诗人思考新诗创新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不能忽视消极的一面:让大众误解诗歌门槛低,诗歌语言不够精致,降低诗歌美感。

总之,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意境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没有意境的诗歌索然无味。各种创新性诗歌文体因网络流行,也因网络浮躁,引发人们对新诗创新规则的探讨。总之,在当下作诗,不应过度追求自由体而忘记“意境”根。诗歌意境理论发展千年,必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意境作为文艺形象的理想状态,是不可轻易丢弃的。现代诗歌创作应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像意境这样的重要元素是一定要保留的。让诗歌拥有“创新美”与“意境美”,才可能创造出“内外兼修”的好诗。

注释:

①陈亚梅:《诵读,开启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

③钟嵘 :《诗品序》。

④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⑤欧阳修:《六一诗话》。

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

⑦满令营、张少涛:《王国维美学中“境界”与“人生三境”之浅析》。

⑧朱承爵:《存余堂诗话》。

⑨乌青:《天上的白云真白啊》,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⑩王国维:《文学小言》,载《静庵文集续编》。

⑪闻一多:《诗的格律》。

⑫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⑬诗人福地:《究竟谁是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也谈谈当红“辣子鸡”余秀华的诗和女诗》(天涯社坛2019-2-5)。

参考文献:

[1]陈亚梅.诵读,开启诗歌大门的金钥匙[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0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3]钟嵘.诗品[M].上海:中华书局,2019.

[4]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中华书局,2012.

[5]欧阳修.六一诗话[M].武汉:崇文书局,2018.

[6]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7]满令营,张少涛.王国维美学中“境界”与“人生三境”之浅析[J].大众文艺,2015,(07).

[8]朱承爵.存余堂诗话[M].公共版权.

[9]乌青.天上的白云真白啊[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10]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11]闻一多.诗的格律[N].晨报·诗镌,1926-5-13(7).

[12]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J].诗刊,2014,9(18).

猜你喜欢
现代诗意境
明确文体 指明路径 解密诗语
春色满园
以“朗读、鉴赏、审美”三维提升现代诗教学水平
现代诗,我们该教些什么?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图雅的诗
邢非的诗
专家点评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