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视阈下解读《欧米伽点》中的艺术家身份建构

2021-11-21 05:24杨华
今古文创 2021年43期
关键词:凝视身份建构碎片化

杨华

【摘要】 唐·德里罗名列当代美国四大文豪,备受文学批评界的关注。小说《欧米伽点》中充斥着碎片化的叙事和哲学意味的冥思,给强调线性、因果、情节叙事的传统解读带来挑战。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拟从凝视视角出发揭示《欧米伽点》的叙事连贯性,指出元小说整体结构中,德里罗向读者发出共建阅读场域的邀请以及在对后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反思基础上,实现德里罗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艺术家身份的主体建构。

【关键词】 德里罗;凝视;碎片化;阅读场域;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3-0023-02

作为意大利移民的后裔,德里罗曾在访谈中承认他的创作深受天主教成长背景和纽约城市的影响,小说《欧米伽点》开篇的故事就发生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小说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讲述匿名年轻男子观看《24小时惊魂记》的经历,期间出现了正文部分的三位主人公,正文部分主要讲述发生在埃尔斯特隐退沙漠中的故事,理解了人物背后的故事也就理解了作家的主体身份建构。

德里罗说思想是浓缩的一种方式,只有171页的《欧米伽点》则是德里罗艺术创作的欧米伽点。小说中充斥着碎片化的叙事和哲学意味的冥思,给强调线性、因果、情節叙事的传统解读带来挑战。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拟从凝视视角出发揭示《欧米伽点》的叙事连贯性,指出元小说整体结构中德里罗向读者发出共建阅读场域的邀请以及在后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反思基础上,实现德里罗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艺术家身份的主体建构。

一、凝视与看

源自拉康的“镜像理论”的凝视最初指涉主体对客体的单向度观看,随着主客体二元对立思想的解体,凝视一词覆盖的丰富内涵涉及哲学、社会、伦理、宗教、性别、权力等,与20世纪兴起的身体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凝视与身体观则是从意识与肉体出发,不同视角的辩证统一体。此处凝视的提出是从学术批评的视野出发,而看则兼具更加普遍意义上的视觉体验内涵。

凝视提供了文学分析的视野,身体观则有助于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情境性和在世存在,读者本质上就是在观看不同的身体。人的存在,首先是身体的存在,是在社会文化中的在世存在,看是人类的一种生存形式,是认识自身与世界的重要途径。柏拉图用肉体之眼看到了可见,用灵魂之眼看到了可知,亚里士多德看到了看与现实生活的情境性联系。拉康的凝视是主体想象中包含他者的凝视,而福柯则从他者对主体的凝视中看到了权力的规训。

二、“偏执”的艺术追求

在《欧米伽点》中德里罗将饱含宗教思想的欧米伽点作为小说的标题。德日进在《人的现象》中强调精神的重要性,生命是意识的上升,精神最终将人们引至“欧米伽点”。如果说《地下世界》是对包含几乎所有德里罗创作主题的宏大叙事,那么《欧米伽点》则是在哲学的冥思中引领读者通过意识的积聚终至意识的欧米伽点。德日进在《人的现象》序言中就强调看见的统摄地位,“看见,可以说,这就是整个生命之所在”(德日进,1),德里罗将看的方式和延展融入到艺术叙事中,借由匿名者和吉姆体现了德里罗的艺术思想理念,实现了艺术家身份的主体建构,也赋予了《欧米伽点》元小说的特征。

德里罗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媒介影像的描述与呈现,而在《欧米伽点》中将电影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德里罗将对看的关注推向极致。读者欣赏德里罗的小说同样需要极致的耐心和专注,否则无法看到小说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观影者或阅读者的角度来看,首先每个人应该去看,而不是“张望一下,抬脚换个重心,转身走了”(德里罗,3)。还需调整自己的站位或视角,甚至“想象自己在用演员的眼睛看,”且需摒除先验观念的影响,让“自己的每一个预期都落空”(德里罗,7)。“因与果被彻底扯开,这使他感觉到无比的真实”(德里罗,15),匿名者希望“将肉身移进屏幕,成为一个晃动的形象”(德里罗,111-112)。偏执式的审美追求正是德里罗对读者的殷切期望。德里罗并未通过细致的客观再现和动人的情节将读者置于被动懒惰接收的境地,而是向读者发出共建阅读场域的邀请。“可看的东西越少,他看得越专注,看到的也就越多”(德里罗,5-6)。读者应该去主动体验并创造自己的理解存在,而非被动地接受一种传统的再现叙事,那样小说家无异于经典历史学家,正如匿名观影者眼中依赖“影片创作年表和学科”(德里罗,8)去欣赏电影的学者。创作年表则被比喻成“病毒”式的存在。

作为电影制片人或艺术家形象的吉姆有着同样偏执的艺术追求。吉姆只拍过一部被别人称作关于电影观念的电影,但是其中社会历史资料“经剪辑后超越了信息和客观的限度”(德里罗,22),这正是德里罗的历史观的真实写照。吉姆的妻子对他说:“你再专注一点,就成黑洞了。唯一的存在”(德里罗,28)。吉姆打算拍一部纪录片,电影中只有埃尔斯特一个人物,“这电影完全是那种没有任何遮掩的东西”(德里罗,57)。吉姆的简约电影制片风格与资本时代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宏大制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吉姆旨在通过纪录片式的方式呈现真实的历史和现实,践行自己的艺术理念。吉姆的自我身份建构本质上是德里罗对影像时代艺术家的创作反思,从而实现德里罗自身的艺术家主体建构,

三、“离开之离开”之后现代反思

《24小时惊魂记》相对原作是一种“离开之离开”(德里罗,14),或者说“再现之再现”。德里罗将主客体的纠缠简化在他的文学叙事视野结构中,他在看他在看……匿名者不是一个人在观看,电影装置的屏幕半透明且摆放在房间的正中心,宛如上帝之眼一般注视着来往的人们。“他在看着这两个人,那两个人在看着屏幕,安东尼·珀金斯凑在小孔前看着珍妮特利脱衣服”(德里罗,8)。处于后现代信息化时代的人们,上方永远悬着一把“德谟克利斯之剑”,总被一双上帝视角的眼睛在黑暗处凝视着。匿名者在黑暗中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正如德里罗自身远离尘嚣的独处方式一样。德里罗的小说创作从未偏离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恐惧感、虚无感和麻木感等,践行着自己对人类命运关怀的时代使命的身份建构。

德里罗说这是一个恐怖的时代,通过文学的叙事直面相对的真实,正是医治创伤的良药。吉姆希望埃尔斯特参与拍摄的电影,就是“关于对伊拉克的那些喋喋不休和张口结舌”(德里罗,21)。德里罗表示《欧米伽点》与政治无关,实则明智地践行将主题泛化升华的作家使命,毕竟“伊拉克是只能私下耳语的字眼”(德里罗,53)。“真实的生活无法归于口头表达或书面写出的言语”(德里罗,17),读者需要通过文本外的努力继续德里罗的历史化叙事。“当你将一切表象尽数剥去,当你看见了内里,能看见的只剩下恐惧感。文学要医治的正是这个东西,无论是史诗还是睡去的小故事”(德里罗,47),而对于人们更有意义的是“那一段共同的经历,会在电视屏幕上,在家里被重新经历一次”(德里罗,12)。

后现代社会中的技术理性将恐怖变成叙事的景观,改变大众的意识,人们早已经麻木于消费时代无穷复制的拟像中。电影里的恐怖被纳入时间,剩下的只是没有悬念的碎片性画面。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异化成缺乏思考缺乏信仰的只会“呼吸与进食的奇异而光亮的实物”(德里罗,15),匿名观影者则像柏拉图“洞穴理论”中的囚徒,在洞穴的幻影中迷失在光影交织的虚构现实,需要“去洗手间,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德里罗,114)。

后现代的虚无和迷茫让匿名者一样的人们迷失了自我,匿名者最终也只能“消融于诺曼·贝茨的形象中去”(德里罗,123)。

德里羅一直有熵化叙事的传统,物理学中的熵化或“宇宙热寂”(德里罗,67),指向世界的必然毁灭倾向,人类将变成“田野里的石头”(德里罗,56)。埃尔斯特在荒芜的沙漠中思考着灭绝和死亡的主题,匿名者说:“物理世界中我们所不明白的事情都被人说成是真实的一样”(德里罗,15)。埃尔斯特逃离被技术理性主导的都市控制,希冀通过时间的延缓对抗肉身在浩瀚宇宙中的短暂存在,在沙漠的地质时间中,通过咬掉死皮和吃药来延缓时间的流逝。天主教视野下的死亡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哲学姿态,是“最后的荣耀”(德里罗,55)。匿名者如恐怖分子一般通过极端的方式刺激后现代社会麻痹的神经,匿名者可能是杰茜母亲口中的丹尼斯,名字倒写则表示有罪,杰茜的失踪也可能与其有关。女性经常呈现为边缘的他者形象和被主流社会及男性主体关注的对象,作为性幻想对象的杰茜是小说叙事发展的推动力,某种意义上在全球化信息网络监控下,杰茜以极端的缺失观照自身在艺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被忽视或不在场。

四、结语

欲望是消费时代释放痛苦和恐惧的方式,是自我意识认同和构建的途径,也是《欧米伽点》中叙事连贯性的推动力。凝视的视角提供了文本分析的理论视野,德里罗将人物的自我身份认同和构建置于后现代社会的语境中,通过互文性的观照、后现代危机症候的剖析和对人类存在的哲学冥思,体现了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人类命运的关怀,实现了作家的艺术家主体身份建构。

参考文献:

[1]德日进.人的现象[M].范一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尚必舞.“结构让我得到快感”:论《欧米伽点》与电影[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6).

[4]唐·德里罗.欧米伽点[M].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5]张瑞红.艺术与现实的反思——评唐·德里罗的《欧米伽点》[J].译林,2012,(02).

猜你喜欢
凝视身份建构碎片化
论《天地玄黄》背后的眼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高分四号,从3.6万公里外“凝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