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电,陈肖云,许时良,陈慧珍
(1.琼海市中医院,海南 琼海 571005;2.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 海口 570311)
脑卒中是高致残率的疾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的发生率为10%~75%,其早期引起患侧活动受限,后期可见上肢肌肉挛缩、关节变形、手功能受损,仅有20%的脑卒中后SHS患者能够恢复到以前的日常活动,这加重了脑卒中患者致残程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2]。脑卒中后SHS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以激素、封闭疗法、康复治疗等为主,目前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1]。SHS属于中医学中中风后“偏枯”范畴,中医治疗SHS手段丰富,其中针灸疗法开展最为广泛,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疗效确切,针刺手段也非常丰富,如毫针刺、电针、锋勾针、火针、芒针、针刀等[2]。系统评价显示针刺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SHS的有效措施,但仍缺少高质量的循证数据支持[3]。根据经络理论学说,SHS属“筋痹”范畴,是脑卒中后经脉气血亏虚、经筋失养或局部肌肉的牵张日久、经筋劳损所致[4]。经筋刺法是中医治疗经筋病的主要手段,在筋则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腧,临床采用围刺、透刺、排刺等针刺方法[5]。本研究中笔者以普通针刺法作为对照,观察经筋透骨针刺法配合康复措施治疗脑卒中后Ⅰ期、Ⅱ期SHS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 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6]。参照《神经康复学》[7]和《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8]制定SHS诊断和分期标准。脑卒中后SHS诊断标准: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出现单侧手部、腕部、肘部、肩部的疼痛,皮温增加,皮肤潮红及出汗,可有多个肌肉僵硬和疼痛点,皮肤感觉异常,手指屈曲受限,手部肿胀,且无外伤、感染及周围血管病证据。分期标准:Ⅰ期(急性期),以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Ⅱ期(营养障碍期),肿、痛减轻或消失,皮肤与手的小肌肉可明显萎缩或挛缩。
1.2 纳入标准(1)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卒中,且脑卒中病程不超过6个月;(2)符合脑卒中后SHS诊断标准;(3)SHS分期为Ⅰ期、Ⅱ期者;(4)年龄45~75岁;(5)受试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和病情平稳;(6)患者签署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脑肿瘤、脑外伤、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非首次脑卒中患者,可逆性神经功能缺失者;(2)因心肌梗死、上肢创伤、颈椎病、截瘫、肺部疾病、肩关节疾病(如肩周炎)等引起的SHS;(3)患侧上肢、颈肩部有手术史者或有周围神经损伤等疾病者;(4)有晕针史,施术部位皮肤感染、破溃者;(5)合并严重的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出血倾向、极度虚弱不适合开展针刺者;(6)有酒精过敏史,合并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沟通或语言表达理解障碍者。
1.4 研究对象 本研究获琼海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17-12-03)。共纳入琼海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患者63例及海南省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25例(共88例)符合要求的脑卒中后SH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
1.5 治疗方法 针对脑卒中给予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及康复治疗等综合措施[6]。针对SHS的康复治疗[8],由两家医院指定的、经过相同培训的康复医生进行相同康复治疗,早期采用肩吊带,良肢位摆放,休息时适度抬高患侧肢体,进行肩关节、肘、腕被动和主动运动的功能锻炼,行Bobath疗法,40 min/次,6次/周。
1.5.1 对照组 予毫针刺法。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尺泽、曲池、后溪、中渚、间谷、内关。针具: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器械厂,0.35 mm×40.0 mm,苏食药监械字:2012第2270846),常规消毒后,常规针刺,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1次/d,6次/周。疗程4周。
1.5.2 治疗组 予经筋刺法。具体操作:医者沿受试者患侧的手三阳、手三阴经筋走行,依次以拇指和食指指腹以点压、循按、推挤、提寻等手法进行检查,以探寻异常感觉点(如疼痛、酸、麻、胀、触电样传导等)或结筋病灶点阳性反应物(圆形、条索状、扁平状等形态不同的结筋病灶),将找到的阳性结筋点作好标识,每次选择5~7个阳性结筋点进行针刺,针具同对照组,在异常感觉点直刺1针,在结筋病灶点阳性反应物处采用排刺法(相隔1寸直刺1针,一般4~6针),进针深度依局部肌肉丰厚程度而定,每针捻转5~7次,稍有针感即可,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1次/d,6次/周。疗程4周。
1.6 观察指标(1)肩手综合征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assessment scale,SHSS)评分[7]。量表含感觉(0~5分)、自主神经(0~3分)和运动(0~6分),总分0~14分,分数越高代表损伤程度越严重。治疗前、治疗后各评价1次。(2)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总分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治疗前、治疗后各评价1次。(3)肿胀程度。0分:无水肿、肿胀;2分:关节周围软组织凹陷变浅;4分:皮肤皱纹变浅,甚至消失,可有指压性凹陷;6分:皱纹消失,皮肤绷紧发亮,水肿高出邻近骨突部。(4)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上肢Fugl-Meyer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U-FMA)[9]评分,含肢体运动、感觉、平衡、关节活动度等共33个项目,总分0~66分,分数越高表示肢体活动能力越好。(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采用Barthel Index(BI)指数[7],得分越低表示依赖程度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治疗前、治疗后各评价1次。(6)神经肽类物质。采用免疫放射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
1.7 疗效标准 参照《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10]制定。基本治愈:肿、痛完全消失,活动正常,手部肌肉无萎缩。显效:肿、痛显著减轻,活动基本正常,手部肌肉轻度萎缩。有效:肿、痛减轻,关节活动受限,手部肌肉明显萎缩。无效:肿、痛无改善甚至加重,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肌肉萎缩加重。
1.8 统计学方法 以Epidata 3.01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22.0,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线资料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HSS总分及3个因子(感觉、自主神经、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SHS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HSS总分及感觉、自主神经、运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HS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HS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 SHSS总分 感觉 自主神经 运动对照组44治疗前10.57±1.36 4.08±0.46 1.85±0.22 4.64±0.53治疗后4.71±0.62a 1.81±0.24a 0.93±0.11a 1.97±0.26a治疗组44治疗前10.69±1.41 4.15±0.48 1.89±0.24 4.65±0.51治疗后3.25±0.48ab 1.29±0.17ab 0.54±0.09ab 1.42±0.18ab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肿、痛)、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肿、痛)评分均下降(P<0.01),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症状(肿、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 VAS评分 肿胀评分 U-FMA BI指数对照组44治疗前5.66±0.71 3.89±0.46 31.83±4.79 45.04±5.87治疗后1.15±0.23a 0.71±0.11a 55.26±7.05a 73.46±8.09a治疗组44治疗前5.69±0.73 3.81±0.43 32.09±4.85 45.62±5.93治疗后0.64±0.48ab 0.47±0.08ab 62.77±7.39ab 85.49±9.63ab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肽类物质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肽类物质(CGRP、S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CGRP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S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GRP高于对照组(P<0.01),S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GRP和SP水平比较(±s,pg/mL)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GRP和SP水平比较(±s,pg/mL)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 CGRP SP对照组 44 治疗前 25.07±3.28 44.37±5.94治疗后 32.73±4.61a 31.25±4.17a治疗组44 治疗前 24.85±3.17 44.84±5.87治疗后 40.11±5.35a b 27.96±3.27a b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42/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36%(38/44)。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SHS临床分为急性期(Ⅰ期)、营养障碍期(Ⅱ期)和萎缩期(Ⅲ期),Ⅰ期和Ⅱ期是治疗的关键时期,不及时或不正确的治疗会延误病情,导致关节肌肉挛缩、畸形,形成永久性残疾[11]。SHS的发生可能与脑卒中后中枢神经损伤使血管运动功能障碍、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或不适当的被动活动或早期不正确运动模式有关。目前治疗措施包括良肢位摆放、康复训练、药物、局部封闭等,但无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案[1,8]。
中医学认为SHS乃中风后肝肾不足,气血失调,不能濡筋养络,或气虚血瘀,血不行则为水,经脉闭阻;或营卫虚损,外感风寒湿邪,客于脉络,经脉不通,筋脉、肌肉失于荣养;或久卧于床,脾气亏虚,津液输布失常,聚为痰浊、水湿,阻滞脉络,使经脉不通;日久肌肉、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则痿废不用[1,11]。《针灸大成》有载:“中风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握物”。《针灸甲乙经》也言:“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能伸”。这些描述与SHS非常相似。《灵枢·终始》有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金匮要略》云:“中风……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可见SHS病位在经筋,乃风寒湿邪或痰浊瘀血闭阻经脉、经筋,久之经脉、经筋失荣而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在于风寒湿邪、痰湿、血瘀。王列等[4]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基于“以痛为腧”“气至病所”的经筋疗法,以针刺激痛点治疗SHS,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本研究中笔者以SHS患者患侧手三阳、手三阴经筋走行探寻阳性点,针对异常感觉点行常规直刺,对结筋病灶点阳性反应物行排针的经筋刺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散瘀通络、理气止痛之功,可起到改善患侧血液循环、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神经修复等作用,有助于减轻疼痛、肿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HSS总分及感觉、自主神经、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疼痛、肿胀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U-FMA和BI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经筋刺法能明显改善SHS患者疼痛、肿胀、感觉异常等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
SHS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多项研究表明神经肽类物质可能在介导神经-炎症反应、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引起SHS症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1-13]。SP是一种神经肽,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物质,主要存在于感觉神经纤维中,在机体受伤害时,SP大量释放、聚集于感觉神经纤维,将疼痛等信号进行传递,从而产生疼痛感觉。CGRP具有舒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调节汗腺、改善血黏度的作用,能提高血流灌注量和缓解肢体痉挛[11-13]。本研究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GRP高于对照组,SP低于对照组,提示了经筋刺法能调节SHS患者的神经肽类物质水平,改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起到减轻疼痛和肿胀的作用。
综上,在Bobath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基础上,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Ⅰ期、Ⅱ期SHS患者,可明显缓解疼痛、肿胀、感觉异常等症状、体征,减轻功能障碍,并能调节神经肽类物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但本研究为小样本的探索性研究,为开放性研究,结果存在偏倚和外推的局限性,且SHS发病机制不清,经筋刺法治疗SHS机制也难以明确,均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