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蓉
(上海市杨浦区国和二村幼稚园 上海 200438)
国外关于幼儿交往挫折的研究中提到幼儿挫折的来源,认为一到三岁之间是儿童经历挫折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们发现有许多事情想去做但又做不成,就会产生压力和不愉快的感觉,通常以发脾气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挫折感受: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又有了进一步的挫折来源,如与同伴的比较、新的期望等,这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妥协和替代的办法,至少要教幼儿学会要有耐心。中国父母更倾向于一种"羊文化",希望孩子事事一帆风顺,并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孩子解决困境,这种意识贯穿在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儿童期是一个人各种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抗挫折能力应是儿童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阶段培养其抗挫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们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就叫做抗挫折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方面。幼儿抗挫折能力是指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方面,是幼儿适应社会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能力。"小班幼儿抗挫能力"应特指小班幼儿面对生活常规适应能力不足、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入园分离焦虑等状况下产生的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情绪稳定方面最难处理。再者,3岁时幼儿语言的发展刚刚进入基本掌握口语的阶段,言语表达能力比较有限,所以一遇到挫折就会以哭泣、急躁等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其挫折感受或以此来引起成人的注意。
(1)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提供更多的机会,循序渐进培养幼儿语言的能力;(2)家园一致共同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3)教师要注意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4)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欲望。
(1)故事法:我们给他们讲一些孩子们熟悉人物成功的例子,如:龟兔赛跑,乌龟最后怎样获得了比赛冠军;讲述小朋友摔倒了不哭,爬起来等小故事,通过这些这些故事真实感知挫折,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活动是最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3)激励法: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4)挫折法:为幼儿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一定要适度;(5)榜样法:当孩子自认为自己做错事感受到挫折时,教师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没关系,你只是不小心的,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或者说:"没关系,我们以后小心点就没事了。"老师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对未来。另外,老师的一句"你真行"就会变成孩子的"我真行"。
5.1 在幼儿园保育活动中小班幼儿挫折现象有一定的减少。小班孩子对于老师的表扬,以及一些物质性的奖励特别地愿意接受,孩子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当战胜困难后,用:"你真行"一句简单的鼓励表扬能树立起孩子的信心,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提高抗挫能力。
5.2 小班幼儿抗挫的勇气、毅力有一定的增强。经过一阶段的研究与有效的培养,孩子们抗挫的勇气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例如,当幼儿在游戏中总是担当一名旁观者,而眼神告诉老师他是想参加的,只是不知如何融入,如何去向同伴表达时,老师如果以游戏的身份帮助孩子获得参与游戏的机会,能让这些孩子慢慢从孤立走向融入集体,踏出一大步;当孩子情绪比较容易紧张时,老师主动和孩子交流,会让他们和老师变得亲近,对周围环境也变得不再畏缩。小班的孩子同样需要成人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教师会用集体夸奖的方式,让大家一起表扬有进步的孩子。在共同努力下,原本抗挫能力较差的孩子,渐渐开朗了、大胆了,有时能主动与老师、同伴交流。由此可见,老师们在开展了不同方式方法实践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5.3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较大提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具体的情景化的方式。老师会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借助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标记图,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和接受活动规则。经过老师有效的引导、适时的放手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许多孩子不再完全依赖老师了。
5.4 小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区影响的,教师如果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通过故事法,提供机会让孩子进行思考和讨论,结合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孩子欣然接受老师的建议。经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孩子在共同的集体生活中,在碰到难题时,会慢慢开始尝试自己努力。如果解决不了,会向老师或小伙伴求助,在别人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彼此的友谊,而且也给下一次碰到同样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法。教师经常把这一观点渗透于孩子的日常教育中。这也是对孩子交往能的一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