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梅
(新疆博乐市第六中学 新疆 博州 833400)
课堂提问并不是为了创造问题,而是要能够做到利用提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课堂提问的开展,不仅仅能够使得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促使学生学习兴趣被进一步调动,由此能够看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课堂提问必不可少,与此同时,课堂提问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目标的手段之一。
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虽然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呈现出较为虽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但是,却并没有学生想要主动举手发言,即使是教师主动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也不愿意甚至于出现躲避发言的现象,并不能够给予教师提问做出积极主动回应,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就会选择自问自答,以此则直接使得课堂气氛凝滞。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认真从自身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提问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妥的地方[1]。
一般来说,学生不愿融入到课堂提问中的具体原因,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是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用词较为模糊,使学生不能够快速的抓到问题的重点,第二种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用词不当,导致学生不愿意起立回答。例如,教师在提问时可能会说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或这个问题很简单,有没有同学起来回答?这时学生起来回答可能会担心自己过于炫耀或不屑于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也会导致课堂氛围较为紧绷。第三种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或是不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针对上述的几种情况,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平均数这一节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不应该问学生这节课大家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题过于空洞,学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应该提出具体问题,在本次小组测试中,五个小组分别的得分是72、68、84、82、90,那么所有小组的平均分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具体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重新回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很多教师在提问时,通常会采用平铺直叙的提问方式,并没有为提问环节设置有趣的情节,这也导致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教学方式,接受度不是很强,始终带有一种抵触心理。教师在提出问题前,可以先针对学生的个性爱好,做出一些假设和故事引入,自然而然的将问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产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中心对称》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同学们小的时候都尝试过做风车,如果现在再让学生们尝试做出一个小风车,同学们还可以做到吗?这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重新做出一个风车。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对学生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旋转,那么通过对于风车的观察,风车属于具有什么特点的图形呢?由此自然而然的引出中心对称的教学内容同时,风车也可以作为学习中心对称知识时的教具,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理解。
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首先要进行自我筛选,很多问题并不符合当下学生的学习特点,不仅如此,很多问题学生也能够有效解决,有效思考,如果教师运用这样的问题开展提问,那么这种情况下不仅仅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还会出现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后果。同样教师也不应该选择过于简单的问题,过于简单的问题没有思考难度,学生可以很轻易地答出正确答案,这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倦怠感,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相关内容的知识,不需要再进行深入学习,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进行函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具有怎样的特点?与一元二次函数图像有哪些明显的不同?二者是否都拥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如果现在教师给学生们两个函数等式让同学们根据等式作图,两个函数会产生一定的交点,那么这个交点具体数值是什么?还有没有可能产生其它的交点?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学习,逐步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留有思考余地的问题才是真正有效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提问完成后,学生立刻就能回答出问题的正确答案,那么说明教师所选择的问题,对于目前的学生层次来说过于简单,无法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在适当留白后能让学生回答出的问题,才是真正有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