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娴
(江苏省泗洪县虹州实验学校 江苏 泗洪 223900)
“问题链”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在课上提出的层序分明、紧密连接的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将结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从“问题链”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及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大致涵盖三个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知识观指出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人们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和二次创造。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体主动构建知识,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学观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经验的存在。教师不能做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要做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应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授新知识,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处理问题、共同探讨,并不断进行交流。因此,基于此理论,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提出的问题起着指引启发作用,教师要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深度思考能力。
1.2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要人对某件事或事物感兴趣,就会加强对它的注意力,从而全神贯注,思维敏锐。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兴趣,实则是需要的延伸,它所表现的是对象与需要之间的联系。人们之所以会对一个对象产生兴趣,是因为这个对象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刺激、培养与保持,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对学生兴趣的刺激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感知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设计相关的“问题链”,使课堂变得生动且形象。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时的,而是要从教学的初始就要不断地培养,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兴趣的保持则需要教师更好地运用“问题链”策略,不断创新思维,根据每节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变通,设计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问题群。
2.1 “问题链”趣味导入话题。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导入环节必不可少。有趣的导入可以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这时学生的思维由抽象思维慢慢转向理性思维,此时他们的记忆、想象能力迅速发展。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与阅读材料相关联的话题、图片或运用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基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对学生进行视觉刺激,唤起他们的联想能力进行“问题链”趣味导入教学。
2.2 “问题链”环环相扣。“问题链”的设计应遵循渐进性和逻辑性的原则,因此在读中阶段,问题必须一环扣一环且有逻辑关系,形成一组有序的问题群。这样的问题模式,既启发学生思考,又锻炼其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应用“问题链时,教师应该把设计好的问题逐步分解形成一个个的子问题,通过辅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问题,使学生最终形成对阅读材料的准确把握与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仍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中的2B为例,读中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用以辅助学生学习,为其进行脉络架设,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Who write this article? What is their purpose to write this ar-Ticle?然后教师通过逐段提问辅助学生进行脉络构建,如提问“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elephants in Thailand? “答案显然在第一段,学生可以轻松找到。接着教师提问“What can elephantsDo? What can they play? Can they draw? Can they get lost? Why?“这些问题是基于第二段的内容提出来的,他们不是聚集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为那样会给学生造成精神压力,而是在学生回答完每个问题后,教师一一地向学生提问,井井有条,循序渐进。接着进入文章的重要部分,即大象处在危险中,教师可以提问“How many elephants are there today and before?“通过对比前后的大象数量,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英语阅读在初中英语考试中占有大量的分值,现如今培养学生阅读思维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工作之一。“问题链”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提出的科学合理的一系列层序分明、紧密连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