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洋川小学 贵州 绥阳 563300)
在小学中段,计算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生活中,也随时随地离不开计算,但从课堂、课后作业、卷面分析,有口算不熟、笔算不准、算理不明、思维不活、表达不清、习惯不好、自信不足等特点。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中段学生的计算能力,现结合我多年的中段教学经历,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计算时,如果学生口算基础差,因一步误算,结果就错。导致部分学生看到计算题心里就害怕,不敢挑战,有的自信不足,干脆不做,有的怕怕被责怪,则随意乱填。其实,在小学中段计算题中,各种计算也都有一些口算在里面。我们教师可以从加强学生口算着手,可让学生必备一本口算提卡天天练,课前5分钟“抢答”、开“小火车”学生互相考对方。课后家长考孩子等;定期举行口算比赛,给予奖励,每月评出“口算之星”。在竞争氛围中,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对计算和后期学习的联系。让其明白:就如爬楼梯,没有足够力气,就寸步难上。让学生主动战胜困难。
2.1 明确算理,启发学生思维。算理是计算的灵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获得算理,记忆才深刻。一些学生对算理理解不透,导致出现计算混乱的现象。如:36.7×2.1+7.9=(2.1+7.9)×36.7学生则把运算定律混淆。教师要引导认真观察、区分异同点,启发思维、让学生在评价中加深印象。
2.2 掌握算法,使学生思路清晰。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好算法呢?有的课堂看似热闹,学生似乎都懂了,有些东西却浮于表面。作业后才发现问题所在。如:在做笔算除法时,有的余数比除数大还继续往下在除,导致总也除不尽;商中间有0的除法有总是忘记商0的现象等。因不明算法,思路不清,导致出现各种错误。我在教学此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归纳算法。用商、乘、减、比、落“五字决”步步为营让学生熟记计算步骤和方法,我们中段教师要多思考怎样将计算法则高度浓缩,如用易记好懂的字词谐音、生活常识、小笑话、顺口溜等,让学生牢记算法、思路清晰。
调查发现,小学中段学生在计算上,一些错误皆因学生不良习惯所致。教师应重抓规范、狠抓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
3.1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一部分同学因为书写不认真,不规范,导致计算错,比如把6和0写得区别不大或者错写,有的写“7”像“1”或“>”,有的在笔算时,把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颠倒就开始除;有的学生在该用草稿时不写草稿,有的学生题没看仔细就就慌忙计算,有的在草稿本上是算正确的,在抄写的时候照搬也会写错,我们教师注重抓好学生认真书写、培养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如:定期将书写规范的作业进行展示、让学生参观;定期评比学生作业,评出“优秀作业”奖。
3.2 培养估算、简算意识,养成验算的习惯。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近90%的学生在计算完后不会主动验算。实践证明验算避免很大一部分计算错误。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有估算意识。计算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探索验算的方法,如:小数乘法笔算,可以用“估算”、“乘法交换律”、“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末尾验算法”、以及“小数位数检查法”来验算。
3.3 避免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中,如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只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懒惰、具体表现在:学生认为教师一言堂就可以分心;只要没提问自己就和我无关;只要自己懂了就可以不听等现象。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开动起“机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如:口算练习用“开火车”的形式就比“抢答”参与率高。学生同桌互考,就是100%参与率。课堂多让后进生上台做题,让优秀生直面委婉进行评断并提出建议、分享经验。教师应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懒惰”现象的形成。
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上,我们不能忽视家长的配合。中段学生独立性增强,但耐久性、意志还很薄弱。教师可以和家长在方法上认真分析、探讨。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时常沟通孩子的点滴进步,让孩子计算能力稳步前进。如果彼此各干各的,达不成统一步调,则会影响教育进程。同时,这比教师“单打独斗”来得更快。
总之,要提高小学中段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选择合适的方法,坚持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