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鹭
情操的陶冶、艺术品性的培育离不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登峰造极的文人雅士往往博采众长。语言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天然联系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知识点、交叉点和共管区。
通读教材的所有课文,无不充盈着强烈的艺术元素和艺术活力。所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恰当引入艺术元素,将音、体、美等学科进行整合,进行艺术教育渗透,让广泛的兴致和富有生动的形象,告别单纯文字的枯燥和乏味,为语文教学助力。
现有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图文并茂。由此可以看出,插图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正逐渐跃升为语文教学点睛之笔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插图的展现,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中,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文章时,把文中插图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插图得出:在课文插图中,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孩子们在教室里一起学习。这样的一所美丽的民族小学,学生想亲自去看一看。
在拼音教学中,课本插图也应用广泛。如:“zh、ch、sh、r”的教学中,引入课文情境图,学生可以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zh)、“吃东西”的“吃”(ch)、“狮子”的“狮”(sh),“做值日”的“日”来试读字母“zh、ch、sh、r”的发音。
从简单的线条到精美的画作,对孩子们来讲都是一种愉快地体验。“桃花流水鳜鱼肥”跃然纸上;《荷花》中荷花的婀娜多姿,与女孩相依的恬静和惬意浮现在笔尖……这无不刺激着他们的创作欲望,他们大胆描绘,描绘出课文丰盈的人物,描绘出课文斑斓的景色,描绘出心中壮美的蓝图。
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简笔画为学生上课添加一份乐趣,教学内容因此得到了很好地理解、巩固与延伸。
1.以圣人思想做依托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音乐促使艺术高境在学习中达到。在语文教学中,音乐使语言文字更丰富、更生动,使文章意境得到升华;课文品读完,学生有感而发的感受,总是差一点却不知如何下笔,音乐给学生添一点灵感,自然水到渠成。朗诵和以音乐,提升了意境,给学生拓展了思想空间,让丰盈的想象、创新的思维、炽情的情感升华。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2.心理上的需要
音乐与语文的融合符合现今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学家认为:教学成效与学生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诸种复杂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主动性、直感性、积极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呈多元化形式显现着。所以,多元化的形式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培育和锻造,只有有效利用可行载体才能强化学习效果,增进学习质量的提升。音乐辅助语文教学,以蕴含丰富感情的音乐符号形成刺激信号,作用于语文教学,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材里既有赋予极强感染力的诗词歌赋;又有感人肺腑的散文、记叙文;就连科普解读及其他科学演化进程的说明文,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和意境。因此,在设置不同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根据题材特点,遴选合适的音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舒缓节奏的音乐可用于上课之前,拉回学生课间休息奔驰的心,平复还处于紧张状态的思想,松弛和放松带动着右脑,接收新的信号。音乐能触及灵魂深处。教学也如此,只有从深层次触及学生的感知,才能领其浃髓沦肤,学习成效显著。
孩子们都是具有极强的演艺天分和敢于为人先的表现欲。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层面上,大都有入心入脑的注意力时效短、难持续的现象,致使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成效不明显。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如果整堂课都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课,课堂沉闷压抑,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也调动不起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主观能动性。而丰富形象的肢体表达却能强化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让活力充盈着课堂。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生动的对话,有着一定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然后让学生演一演,自主创编成课本剧。
学生扮成鱼儿游戏在莲叶间,边唱边跳,轻快愉悦,鱼的灵动、采莲人的快乐感同身受;当他们变小青蛙“呱呱,呱呱”地写诗时,仿佛置身于诗的韵律起舞;讲《雨点儿》一课,在“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互动交流中,体会了雨点儿降落大地,给世间带来的美好与变化……
情境创设和角色带入,本质是将学生融入文章意境,“不是旁观者,而是书中角”,只有这样,才能感同身受的体作者之所感,察作者之所悟。在课堂和舞台的相互转化中展现学生风采,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艺术的灵感渗透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既符合小学生的身心需要、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又是提高语文教学的一条捷径。让艺术的灵感为语文课堂“牵线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