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东斌
在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新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进行积极的调整,并且已经对产业结构实施了细分与优化。而高等教育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模式与内涵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其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几年来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专业化与规范化,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当前整体的实习情况来看,产教融合工作中大多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也是导致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实习质量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教育理念落后,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因此就需要教师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以便其顺利的适应各种岗位,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教师都会以理论实习为主,这就会造成当前专业教育的缺失[1];第二,缺乏健全的实习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都把实习过程控制与实习结果评价当作产教融合的重点。因此,一旦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实习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这就无法为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指导;第三,产教融合制度仍旧不够严谨,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
信息网络技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应用大多表现在教务管理这一方面,具体就是指考试安排、学籍管理与实习评估等,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同时也无法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收集与提供优质的实习资源,展开有效性的实习指导工作。受这一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课堂实习质量也会明显下降,学生的实习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习评价大多是针对教师进行评价与管理的,例如教师期末考核与课时量等。因此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考核制度上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导致实习模式过度的机械化,同时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此就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由于产教融合工作相对较复杂,且日常工作量也相对较大,这就要求产教融合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能力素养,进一步细化产教融合的内容,并严格落实,以此来大大提升产教融合水平。但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工作都只停留在表面,再加上产教融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职责不明确,管理方法不科学,这些都会降低产教融合的效果。
首先,要明确本科教育当前所处的法律地位,严格贯彻与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相关文件中针对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方针与政策[2]。其次,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要求。最后,在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建设与完善时,要充分考虑与兼顾不同层次教育中的相关办学主体,确保法律法规均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对于行业企业来讲,需要法律法规对行业在高等教育中的权责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借助确切的法律法规来将企业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当作一种法定的责任,进而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办学过程当中。除此之外,法律法规还应该详细说明哪些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高等教育的过程当中,明确提出企业需要什么资格才能够加入到人才培养的各项活动当中,并且也要对可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企业的相关职责、职责内容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与说明[3]。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站在法律法规这一层面上,要进一步扩大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并授予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另外,在考试招生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招生主体的具体职能,再结合实际的人才需求,选择多样化的选拔方式,优化生源分配方式,以此来从根本上实现不同层次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长期以来,产教融合都属于一种双领域教育,主要涉及了两个主体:一个是本科院校,另一个是企业。因此,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并且校企合作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但在实际育人的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变化与革新,主要体现在由最初的校企结合发展到当前的产教融合[4]。在这一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合作更为深入。基于产教融合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内容就是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建立以教学管理制度与质量监控体系为主的人才培养制度,创建以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为重心的人才培养方式,并进一步完善社会反馈与自身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五种,分别为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以及共建产业学院。其中,工学交替模式主要是需要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签订一份协议,在阶段性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替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与企业工作。作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实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一种常用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则是需要企业根据自身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来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要求,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就要根据企业所提出的人才标准来对其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顶岗实习就是在学生完成部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安排其到相应企业的实际岗位上进行实习。在此期间,对于学生的实习要求,是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及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的。现代学徒制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双导师制”,这种模式主要是由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承担起教育工作的,并且可以有效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目标[5]。另外,共建产业学院,具体来讲就是由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二级学院,以此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专业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总的来说,上述五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均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为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与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来合理选择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技术以及应用型研究充分的融合起来,以此来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重点的培养。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优先聘用专业的技能型教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健全的规范机制;其次,院校要每年给教师提供进修机会,特别是针对优秀教师,以此来提高其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师德水平;最后,要积极构建更为科学与系统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此来大大增强教学管理的实践性,并借助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等多种形式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确保其日后可以快速胜任岗位工作。
在当前背景下,本科教育要想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当前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自身的专业课程进行不断地优化。而对于工学结合来说,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中灵活应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能够让学校根据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与全方位的管理,提高学生实践工作的管理水平。另外,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主要是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实施有侧重点的培养,并明确设定以专业作为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除此之外,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工学结合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大大提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充分培养其知识与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有效增强其在社会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体制持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产教融合作为一种相对复杂且具有长期性特点的工作,要求相关教育部门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进行综合的考量与全面的部署,并在微观的角度,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与措施。除此之外,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进行深度融合,以此来共同助力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产教融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