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舒心
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高度肯定了广大青年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的担当作为和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勉励广大青年“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1]。逆境面前最见力量,全国人民同心抗疫的火热实践及由此凝聚而成的战“疫”精神,无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活而深刻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增强吸引力、时代性与感召力,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特征为基点,促进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相融合,制度要求与人文关怀相协调,危机转换与精准施策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重大疫情防控一线和全过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次典型的“灰犀牛”事件,这场疫情检验了中国人民齐心战“疫”的勇气和信心,映照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本色,体现了中国始终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担当,彰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2]。此次疫情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会面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封城”,10天建成3.4万平米、1000多个床位的火神山医院,16省“一省包一市”援驰湖北,海外同胞将口罩、防护服等物资源源不断地寄回祖国[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鲜活素材中汲取正能量元素,借助“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党在实践中发挥主心骨作用的为例说话,用以人为本精准施策的事实说话,用高速运转全员联动的效能说话,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理清楚、说明白、讲透彻,把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历程和成就理清楚、说明白、讲透彻[4]。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深深埋在学生心里,以理想信念为根基,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绝不可忽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基本原则,帮助学生知行合一,不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毫无疑问,中国这次的抗疫成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如医护人员不惧怕病毒的侵害舍己为人深入疫区为当地人民提供治疗与护理,各界人士无私奉献为疫区捐献财物,普通民众听从指挥将自己封闭于家中避免病毒的传播。伟大战“疫”精神再次阐释了为什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勇战艰难险阻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的决心,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召开线上主题班会、推送新闻视频、经典案例呈现等方式,灌输给学生何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何为“快速反应、分秒必争”,何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
倘若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松懈对理性平和心态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讲话:无论是心理疏导抑或是心理干预,对于疫情防控工作而言都必不可少。同时,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的贯彻落实。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处于对世界形成认知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实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多媒体平台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增强青少年对疫情的理性认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分类进行心理辅导、调节情绪;借助云课堂、在线直播等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适;以活动为依托,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同时,要关注“次生”心理问题,利用心理援助热线和心理自助平台,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调适,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戴上抗击疫情的“心理口罩”。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应兼顾继承与创新;各级党组织、政府和广大干部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广大的医护工作者负重前行,肩负起生命守护神的职责;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勇挑重担支援地方疫情防控;全民动员,打响疫情阻击战的人民战争,全国人民联防联控,众志成城。“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在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聚焦“战疫情”“战疫事”“战疫人”,积极挖掘先进典型,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帮助大学生获得内在的驱动力并落实于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疫情牵动人心,广大青年发出“以前你们保护‘90后’长大,现在‘90后’保护你们”的呼声,他们“逆行而上”,用奋斗青春共筑疫情防控“防护墙”[5]。一群年轻人,学着前辈的样子,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宣传疫情防控注意事项;化身铁面巡查,毫不留情驱散扎堆聊天人群;发起公益捐款,动员亲朋好友慷慨解囊,用爱心和善举汇聚成抗疫路上的红色暖流。这些青年学生用勇气传递青春正能量,用朝气驱散病毒肆虐的阴霾,他们所展现出的勇敢与坚强、责任与担当,令人动容,也令人振奋。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时为“90后”“00后”点赞,过往“娇滴滴的一代”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突击军,他们身体力行、奉献担当,不怕苦、不怕牺牲,禁得住考验[6]。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击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抗击疫情这一特殊教育契机,加强朋辈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释放“为民发热、为国争光”的热情,使其可以真正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中去,从而在服务社会中茁壮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要主动承担、多管齐下,协同联动挖掘育人元素、建立责任清单、强化工作举措,共唱育人“合奏曲”[7]。在弘扬战“疫”精神的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校园育人的主战场,主动发声亮剑表明态度,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8];注重家校共育模式,打造家校合作“云”矩阵,组织搭建“云课堂”“云养成”和“云家长会”等教育平台,分时段分层次开展主题教育、亲子交流,合力引导大学生感悟国家责任和团结奋斗精神,感恩冲锋在前的无私奉献者。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融媒体时代,学校要推进信息化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重科学、听官宣、不信谣、不传谣,构建网上网下育人同心圆,共筑文明网络“中国梦”。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里的“摇动”“推动”“唤醒”就是对教育方式创新性的强调与追逐[9]。疫情防控是一本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是一堂“三全育人”的新时代思政课,后疫情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致力于实现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良性互动,置身现实场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在经历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