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地协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策略研究

2021-11-21 22:54段东平长春师范大学武靖辽源市第三实验小学校
灌篮 2021年32期
关键词:校地师范类协同

段东平 长春师范大学 武靖 辽源市第三实验小学校

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而教师素质提升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教育。因此,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施教能力,这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阶段,虽然在目标和方法上各有侧重,但是这两个阶段却又彼此关联。职前教育阶段是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社科和学科专业教育,目标是将他们培养成为体育教师的新生力量,其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成长;职后教育基于职前教育,主要是通过研讨会、交流会、咨询服务等对体育教师进行全面的培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和方法手段方面,以便让他们能够满足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所以,对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要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规划。除此之外,由于近些年来高校培养的体育教育人才与地方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需求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多数体育师范类院校也开始积极探索“校地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还未真正形成高校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之间体育教师联合培养的良性机制。为了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更好地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必要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地协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策略进行探究。

一、“校地协同”的概念

所谓“校地协同”,指的是一种利用资源共享、互补与融合等实现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目的在于促进师范类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校地协同”的过程,就是师范类院校打破边界壁垒,积极构建开放性资源网络,实现教育资源成果的内外部共享,最终实现与合作方的共赢。在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应当秉持“协同”“联动”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教育主管部门—师范类院校—城乡中小学校”的教育共同体,实现教育人才职前职后教育通道的畅通,实现教育人才的多方协同培养。

二、“校地协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影响因素

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重视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基础上,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质量和制度体系做出要求,同时加强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和阶段性的培训成果考核,这对中小学校重视教师职后培训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其次,体育师范类院校和各类在职教师培训机构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产生直接影响。再次,中小学校作为体育教师的执教场所,其所提供的工作条件和考核措施决定了体育教师工作的成效,对体育教师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和家庭条件,也对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地协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现状分析

首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彼此独立,缺乏连续性。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主要由体育师范院校承担,属于学历教育,归教育部门主管;职后教育主要由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承担,属于成人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较多。这种彼此独立的体育教师培养体制,既忽视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施教能力的事实,又未能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最终导致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有限。其次,职前教育中小学实践教学机会少,职后教育负担重。实践教学是体育师范类院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它对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适应体育教学改革要求高素质教师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体育类师范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育见习课时间短,多流于形式,学生无法体验教师角色,教学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教育实习指导良莠不齐,部分高校指导教师敷衍应付,学生无法通过实践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高校实习基地建设不佳,实习经费投入过少,职前教育脱离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最后,体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未能实现多方影响因素的联动,职前职后衔接体系有待健全。目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体育师范类院校、中小学校和体育教师四方面影响因素彼此之间并未实现联动,教师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培养所需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体育教师的能力素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要求的能力素养之间的矛盾日趋凸显,亟待体育师范类院校通过职前职后一体化及协同培养机制强化教师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地协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策略

(一)明确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体化

首先,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目标一体化,就是根据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要求,为实现教师教育目的而对实施教育的各阶段进行统筹规划。其次,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目标一体化要依据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明确职前阶段、职后阶段各自的目标,而各阶段目标的确立,需要既符合中国特色,又遵循体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律。再次,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多方面能力素养,所以体育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应当是培养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最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要以总的培养目标为依据,逐步改变两个阶段相互分离的现状。在体育教师教育实践中,可以将职前职后教育细化为四阶段,即:教师预备人才培养—试用期教师人才培养—合格教师人才培养—骨干教师人才培养,在强调各阶段培养重点的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培养过程的连续性。

(二)考究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由于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培养存在严重的职前、职后教育相分离的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师培养目标,实现体育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就必须要根据体育教师培养目标对职前职后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考究,构建出既满足教学阶段化需求又满足教育终身化需求的教学内容。首先,体育师范类院校教师应当注重营造探究式学习的氛围,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其次,体育师范类院校要重视教学实习内容的安排,并且制定相关的指导与考核规定,以避免实习流于形式,强化毕业生职前职后基本技能的衔接。最后,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既要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扎实,又要考虑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要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和学科交叉课程,以便满足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要求。

(三)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考核体系,实现教育管理的一体化

首先,要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地协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就需要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格考核体系。教师资格证制度是教师教育管理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既可以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素养,又能够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在实践中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体育教师资格考核相关政策,提高体育教师资格考试的学历要求。适当的提高学历要求,有助于体育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不过这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体育师资的实际情况而定。另一方面,中小学校严格执行体育教师的入职试用期考核评定。中小学体育教师既需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教师的入职试用考核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职前职后教育衔接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一体化培养措施。

(四)创建中小学体育教师三位一体实习机制,实现教育实践的一体化

首先,体育师范类院校选派优秀的学生到山区中小学进行以学期为时间单位的顶岗支教实习,让他们在相对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充分的锻炼,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完成全部的教学环节,在逐渐提升施教能力的同时适应教师角色。其次,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顶岗支教统筹安排,每年选派部分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到山区中小学校顶岗支教,以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帮助和指导山区一线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也在顶岗支教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反思和能力提升。最后,山区中小学选派部分一线体育教师到体育师范类院校进修培训,为他们提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

(五)搭建“校地协同”教师培养创新平台,实现教育平台的一体化

首先,以体育师范类院校为主导,搭建“校地协同”教师培养创新平台。体育师范类院校与本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部分中小学校联合签订“顶岗支教”协议,实施“校地协同实践基地”“校地合作顶岗支教”和“校地合作资源共享平台”等项目,形成“教育主管部门—体育师范类院校—中小学校”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积极搭建“校地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优势,实现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管理,为城乡中小学校间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交流提供更为便捷的平台。最后,“校地协同”教师培养创新平台的搭建,既可以让体育师范类院校学生实时观摩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便于反复研习,提高施教能力;又可以为山区一线体育教师提供接受职后远程教育的便利,有助于缩小城乡间体育教师资源的差距。

五、结语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水平,对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现下,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地协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在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有效提升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可以从明确教育目标、考究教学内容、构建资格考核体系、创建三位一体实习机制和搭建创新平台几方面着手。

猜你喜欢
校地师范类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
校地战略合作新模式,校企人才培养促共赢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京津冀协同发展